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全球化
人類過度捕撈或食用海鮮的問題長年持續,導致不少珍貴海產瀕臨絕種。近年,環保海鮮這個概念應運而生,提倡者鼓勵人們應停止食用瀕臨絕種的海產,並遵從《海鮮選擇指引》,食用從可持續發展策略而捕撈或養殖的海鮮,促進環保。究竟環保海鮮的發展如何?牠們能否促進可持續發展?下文將會深入探討。 ●張揚 特約資深通識作者
過度捕撈 魚群消失
海鮮是香港的飲食特色之一,為市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各式各樣的美味菜式。港人每年人均食用超過70公斤的海鮮。為滿足龐大的需求,除了本地捕撈及養殖的漁業生產,本港亦需倚靠世界各地進口的海鮮。然而,蘇眉、馬蹄蟹,甚至墨魚、海蝦等海洋生物的數量正不斷減少。
過度捕魚是全球性問題,面對大量而頻密的捕撈,許多物種的數量大幅下降,無法回復。漁民需要轉移到更遠的水域,甚至朝極地海洋發展。雖然部分海鮮來自養殖場,但有些養殖場需從野外收集幼魚,再養成適合出售的體型,因此對野外族群也造成壓力。
此外,海洋生態環境亦因不當的捕魚方法和污染而逐漸消失,例如以海底拖網捕撈海蝦,不但破壞海床,更會把沿途所有生物一併捉走。
有些物種的數量極易受到漁業影響。以石斑為例,這類珊瑚魚在本港的活海鮮貿易中十分常見,牠們需要5年至10年才進入性成熟期,通常在捕捉時尚未有生育能力。大部分品種的石斑會轉換性別,長大後由雌性變成雄性,因此管理不善的漁業會導致雌雄比例失衡,令石斑的繁殖更困難。
鯊魚遭濫捕 生態臨淪陷
此外,鯊魚亦受漁業威脅。作為頂級獵食者,牠們有助調節獵物數量,間接影響食物鏈的其他動物數目,這樣不但可以維持生態平衡,也使物種更多元化。雖然鯊魚在海洋生態系統擔當關鍵的角色,但同時也被用作謀取利潤的商品。牠們遭大量捕捉,鰭翅及軟骨等身體部分被製成食品出售。單是香港,每年便從約70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超過5,400公噸的鯊魚和魚翅。由於鯊魚生長緩慢,生殖率亦偏低,無法承受如此龐大的消耗。牠們的數量正迅速減少,海洋生態系統亦面臨淪陷的危機。
鑒於上述種種,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人提倡環保海鮮的概念,推動漁民依從可持續發展策略來捕撈或養殖海鮮,以免生態平衡受損。
概念鏈接:
.環保海鮮(Sustainable Seafood)
也稱可持續海鮮或永續海鮮,是指一種依從可持續發展策略而捕撈或養殖的海鮮。環保海鮮透過從來源作出保證,使無論是從捕撈或養殖而得來的海鮮,其產量都可以維持而不會影響其來源地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海鮮運動現時在歐洲及北美已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是因為愈來愈多人認識到過度捕撈及危害環境的捕魚手法對環境的惡劣影響。現時,在兩地均有不少可持續海鮮的認證機構,為可持續海鮮的生產及發售提供認證服務。不過在亞洲,相關運動經過多年努力,其成果依然有限。而世界自然基金會從2001年發起「海鮮選擇大行動」,香港分會亦遲至2007年才開始參與。
.過度捕撈(Overfishing)
指捕魚產業將魚類資源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下。其可以發生在大小河流到大洋之間的任何水域。過度捕撈最終可能導致資源耗損,從而造成漁業補貼加劇、生物生長速度降低和嚴重的生物密度下降。特別是對鯊魚的過度捕撈已經擾亂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魚群自然恢復的速度取決於該生態系統的條件是否適合魚類生長。突然改變某區域的物種組成,可能導致能量平衡變化,從而造成其他物種取代原有物種(生態系統變遷)。
例如,倘若將所有鱒魚取走,鯉魚將會取代鱒魚的位置,這時再想恢復鱒魚的種群幾乎是不可能的。
小知識:《海鮮選擇指引》
世界自然基金會製作了《海鮮選擇指引》,把香港市面上出售的海鮮分為三大類:
.建議
這些海鮮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其捕撈或養殖的方法對環境影響較小,是消費者的首選。
.想清楚
這些海鮮來自的漁業並不存在可持續發展的風險,但非食用的首選。
.避免
這些海鮮來自的漁業存在可持續發展的較高風險。牠們的野生種群遭過度捕撈,無論捕撈或養殖方法都對環境的影響嚴重,應避免進食。
想一想
1. 現代捕魚業如何威脅海洋生態?
2. 承上題,你認為推廣環保海鮮在多大程度上可令海洋生態免受這些威脅?
參考答案
1. 本題可引用資料回答,如現代捕魚業造成過度捕撈問題,又或以海底拖網捕魚,令不是目標品種的海洋生物都會被誤捕。
2. 本題為多大程度題,環保海鮮無可否認會改善海洋生態,市民選擇捕撈或養殖的方法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海鮮,可減輕過度捕撈或誤捕等問題,亦可避免部分海洋生物品種陷入滅絕危機。
延伸閱讀
1. 《環保海鮮選擇指引》,世界自然基金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cT15x3iZg
2. 《養魚或會破壞環境! 想支持可持續海鮮可以點?》,思考香港,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18-12/10/31538.html
3. 《環保海鮮計劃》,https://seafood.oce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