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浴龍 安徽省政協常委 香港東區各界協會會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的重大使命。
從「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來看,國家不僅提出要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進一步強調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更為重要的是,聚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首先明確,要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
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科技創新,不同城市要發揮科研、市場、製造、融資等方面的優勢,香港要與大灣區城市實現「併船出海」,共同促進科技創新的要素流通,讓人流、資金流、數據流等都流通起來,並爭取更多科研人才落戶大灣區。
筆者從多年來在安徽了解高新科技的經驗所得,前沿重大創新往往是全球範圍內創新要素優化配置的結果,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率先探索建立突破行政區劃的開放型高標準創新市場,建立投入與收益相一致的創新成果利益分享機制等,從而讓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9+2」個城市之間順暢流動,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
要加快通過完善創新協同合作體制機制,推進跨境資金自由流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生活圈等,全方位支持實現科技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自由流動,包括要加快構建大灣區人才、資金、技術、信息、貨物等資源高效流通機制,推進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跨境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建設等,將灣區教育、科研、產業、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優勢很好融合起來,形成緊密創新共同體。
「內融外通」和「併船出海」,將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邁上新台階。通過推動大灣區內部創新資源向內集聚,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向粵港澳集聚,在自主創新、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並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各領域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