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古代的讀書人如想進入政府擔任公務員,可以有什麼方法呢?在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讀書人可以通過寒窗苦讀,參加科舉考試,一旦高中,就能在朝廷出任官職。通過科舉制度,朝廷擴大了選拔官員的範圍,改變了整體官員的結構,提高了官員的素質,選拔了大批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統治人才。
隋朝的進士科被認為是科舉制的開端。那麼在這之前,皇帝又如何找出效力國家的人才?在科舉制實行前,一是依賴血緣關係,世代承襲官職,或是由地方政府官員推薦人才,選出品行或才能良好的人,經中央考核授予官職。可是,社會下層的平民,就難以入仕了。到了隋煬帝創設進士科,才打破了這種局面。
隋開皇年間廢九品中正制,隋煬帝設進士科,被視為科舉制創建之始,但其考試方法不詳。唐朝建立之初,沒有在選官制度上創立新制,而朝廷卻又急欲求才,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乃沿襲隋代開科取士之制,敕令貢舉,此後貢舉成為定制,每年舉行一次。
科舉制度由朝廷開設科目,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科舉制不問家世,不須舉薦,體現了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
考試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以明清時期為例,讀書人先要在各地參加童試,通過者稱秀才,然後參加在省城舉行的鄉試,以及在京城舉行的會試。過五關、斬六將後,最終要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經過層層選拔,選出最優秀的人才。科舉考試的內容一般以儒家經典為主,也會考察對時政的看法。為了防止考生作弊,通常會要求考生在分隔開的單間中作答,閱卷時會將答卷重新抄錄一份,並遮蓋考生姓名。
科舉制度一直推行到清末,因為追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最後在1905年被廢除。然而,它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選拔官員制度,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為國家錄取了大量人才,並且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官員選拔制度也產生很大影響。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