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黃興奇說:「要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訪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黃興奇
本報駐雲南記者 王颯颯、胡修平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雲煙、雲糖、雲茶、雲膠、雲花等12種優勢生物產業的發展,是雲南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和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增強12種優勢生物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如何舞起雲南特色農業的科技龍頭?多年來,以「科學情操、大地情懷、農民情結」享譽七彩雲南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成了各級領導關注的焦點。面對新的歷史責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黃興奇研究員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我們將始終植根邊疆、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上,把成果推進到生產、流通、市場的最前端去,為雲南省特色生物產業發展,提供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立足自主創新 情繫富民興滇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是全省3000多萬農民的科技「智囊」,為推動促進雲南「三農」工作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建院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植根於紅土高原,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富民興滇、發展雲南省特色經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撐,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耕耘紅土高原的科技脊樑。
黃興奇研究員介紹說,雲南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和欠發達於一體的農業大省,其中山地面積佔84%,丘陵高原佔10%,壩區僅佔6%,顯現出山多地少的特點;從耕地分佈上看,壩區僅佔25%左右,山區、半山區佔60%,高寒山區佔15%,全省中低產田地佔總耕地面積的2/3以上。因此,雲南與華北地區等大平原不同,雲南農業發展受生態和農業資源制約十分突出;同時,由於雲南獨特的複雜地理地貌、攬括全國的氣候類型、多樣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物種、厚實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區位,決定了雲南農業具有產業覆蓋面特別廣、可開發的生物資源種類特別多、季節和氣候資源利用餘地特別大等特點。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個壩子就生長著好幾個品種的水稻,同一片山區就生長著適應不同海拔的核桃樹。黃興奇研究員歸納說:「雲南特點決定了雲南農業科技需求面大,且更多需要依靠自主創新的特點,也決定了雲南農業科技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和獨特地位。」2008年,雲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103元,比上年增加469元,增長了17.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全國31個省市區排名第三位,但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仍為全國倒數第三位,糧食平均單產比全國低80多kg/畝, 農業科技面臨嚴峻挑戰。
完善體系提升能力 加強創新加速轉化
新的歷史時期給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黃興奇研究員表示:現階段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改革的重點是完善體系、提升能力、加強創新、加速轉化。
完善體系主要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及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技術體系建設。建立相關體系互動機制,形成全社會按各自的社會定位和分工,相互銜接,共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格局。
提升能力包括軟硬件能力的提升。軟件能力主要是人才隊伍的建設,包括管理、創新和服務三支隊伍;硬件能力主要是科技基礎條件,包括科技裝備和科技基礎設施。黃興奇研究員認為,目前硬件能力提升是重點。
加強創新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支撐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如農業新品種選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減災防災、農產品加工和生物產業開發技術等。二是前瞻研究。如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農業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環境友好型農業開發技術、沿邊農業開發等。當前尤其要加強山區農業、熱區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物產業)相關關鍵技術研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圍繞優質、高產、高效、安全和持續發展加強科技創新。
加速轉化就是要圍繞糧食安全和促進生物產業發展,千方百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尤其是集成轉化;提升科技綜合服務水平,為農民、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和政府服務。主要是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加強農業科技的面上和應急指導服務、農產品安全監控服務、農業科技諮詢設計和農業發展規劃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