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以創新思維迎接新機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10]     我要評論

王英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客觀、詳實地回顧了2008年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深刻分析了自然災害和世界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困難,充滿信心地指出,國家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及長期向好的趨勢,振奮人心,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戰勝困難的鬥志。

 按目前西方經濟體的發展和形勢,未來情況仍不容樂觀。其中最大的難題,是一直以金融業為支柱的西方經濟體,已失去了增長的動力和依靠。我相信國家絕對有能力應付內部的問題與矛盾,但對於外圍的變化卻是相當被動的。由是,我們要時刻提高警惕,繼續以果斷措施應對,以降低外圍不穩定的時局對我國的影響。

管理外匯儲備的兩難局面

 我國在管理龐大外匯儲備時,正面對兩難的局面,我國目前逾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持有的美債逾6,80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債主。過去一段時間,美國一直以借外債來支持經濟,就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分析,未來美元貶值的風險頗大,這等於我國外匯儲備中部分的價值將被「蒸發」掉。

 與其繼續買入美元債券,不如購買實物。以往全球游資過剩,把各種資產和投資項目的價格都推得很高。現在,是另一個極端,我們看到資產價格都在不斷地貶值,未來六至十八個月,我認為是重整資產組合及換入優良資產的時機。西方國家的油田、其它能源項目和國際城市(包括香港和台灣地區)一線地區的商業項目等等,都是有升值潛力的選擇,亦特別有利於我國建設和發展。當然這要視乎這場金融海嘯會否引起更大的民粹主義,最終導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解體。

 無論如何,我國要好好把握未來六至十八個月的時機,亦加上我國的外匯儲備非常龐大,涉及的資產或將來可能投資的資產,其專門性與複雜度都很高,我亦建議在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之下,按不同資產類別成立專門的子公司。每家子公司有專門的行業人才和金融專才,為國家挑選最優質的資產。

未來世界是智力的較量

 在世界經濟大洗牌、各國都陷入經濟衰退深谷的時候,究竟哪一種資產保值之餘,價值還會不斷提高的?答案就是「人才」,人才是任何一個國家最重要和最寶貴的資產,人才能帶領國家走出金融海嘯這個危機,並能成功發掘和創造機遇;未來全球各國之間的角力,就是一場智力的較量。長遠來說,我國要繼續在全球保持重要的地位,就要致力培養人才、培養世界頂尖優秀的人才。歐美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能以經濟征服世界,很大程度是有賴他們對教育經費的大力投放。

 教育是強國的根本,我向來特別關注教育的問題。目前我國有提供免費教育,但教育的質素還是要進一步提高。特別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改變與革新,加快引入海外的高等院校,與他們合作一同進行學術研究和合辦課程等等。此外,中央亦要投放數以倍計的教育經費來為我們儲備人才。

 我們當然會擔心過多的大學畢業生會帶來更嚴重的就業問題。故此,社會如果能形成自主創新和鼓勵創業的風氣,就更有利於人才的發展。舉例,我國公司註冊的規則,是公司持有人要填報擬開辦的公司業務範圍,公司完成註冊,往後就不能隨意更改原先的業務範圍了。於是,中小企業的老闆因應市場形勢要進軍另一個行業的話,就得重新成立另一間新公司或申請更改業務範圍。其實,這些條例不但加重了創業成本,亦打擊了很多具創意的想法,我國應考慮拆牆鬆綁,為社會帶來創新的風氣,讓中小企業保持其靈活性,孕育像微軟、蘋果及Google這類企業。

國家走出去 香港角色更重要

 作為細小兼開放型的經濟,加上以金融業為主要經濟支柱,香港正受到金融海嘯的正面衝擊。然而,我深信今次金融海嘯後,香港能找到新機遇。

 首先,雖然香港的經濟最快受到打擊,但相信復甦也會最快;皆因市場作為最有力的工具,會作出迅速的反應並進行調節。而作為我國的窗口及先遣部隊,香港的經驗值得我國研究,從而幫助國家盡快擺脫金融海嘯的影響。未來,香港有條件超越西方,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美國的華爾街已經崩潰,未來的全球金融中心會否就在亞洲、抑或就在香港?作為體制成熟的地方,香港優良和賴以成功的條件,並沒有因為金融海嘯而消失,這些資產反而更見寶貴。我們有專業的人才、具備國際的視野和經驗,更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未來很有機會做得更大,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之都。

 香港要把握這個百年難得的機遇,也期盼中央政府能多利用香港這個現成的金融中心,包括鼓勵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首個和最主要的集資市場、加快以香港作為人民幣債券和人民幣結算中心等等。期望在中央政府的鼓勵下,未來能大大強化香港這個「走出去」的角色,香港可以更積極和更主動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相關新聞
加強經濟融合 共商發展路向 (2009-03-10)
加強我國信用風險管理建設 (2009-03-10)
以創新思維迎接新機遇 (2009-03-10)
推動港深機場鐵路便利化 (2009-03-10)
中國應否繼續購買美國債券 (2009-03-10)
慎用財政資源 共享經濟成果 (2009-03-10)
習近平講話是鼓勵也是警策 (2009-03-10)
預算案應多投資未來 (2009-03-10)
「去全球化時代」來臨? (2009-03-10)
拿沖繩說事沒有用 (2009-03-10)
美國人掀起認知中國潮 (2009-03-10)
創新發展模式 拓展新增長點 (2009-03-09)
爭取擴大自由行至全粵 (2009-03-09)
遏制毒禍 建健康校園 (2009-03-09)
利益格局阻礙買油 (2009-03-09)
司法制度有討論餘地 (2009-03-09)
兩黨為何反擊顛狗 (2009-03-09)
盈餘是信心根源 (2009-03-09)
兩會:高層的坦誠和網絡透明 (2009-03-07)
金融海嘯下的企業責任 (2009-03-0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