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路地觀察•尋樂.經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18]     我要評論

湯禎兆

 藝術館多個月來舉行藝術「開放.對話」的主題展覽,主要是希望策展人能發掘香港當代藝術作品的另一面。我去了第四次展覽:「尋樂.經驗」,亦是此系列的最後一個,也發現不少心頭好。

 今次的主題是藝術不分受眾,男女老幼,不同教育程度,特別是傷殘人士,也該有平等的機會去欣賞藝術,是次展品以三大方向去實踐這個理念,我看畢覺得可作粗略的分類,令人反思到「經驗」的意義。

 要所有人都可以經驗到同一樣東西、同一個世界,是極不容易的。藝術家用不同的方法實踐這個目標,一是用「跨感官」,不少作品都可以用通感的手法,以達到「不同能力」人士都可以經驗的目標,例如用音符所化成的雕塑、以聲音震盪所泛起的水波、閃光燈刻出的音樂膠碟……這類表達屬意料之內,名副其實是讓所有人能體驗到他們的藝術,特別針對身體某感官有殘陷的人士而發。

 另一類是讓人進行反思,如提出什麼是平等。那是針對健全人士而發出的,因為他們最需要有「另類體會」去進行反思。所以有很多藝術品提出「本質」的問題,如變成圓形的麻將檯、以家裡沙發做的棺材、用紅白藍膠袋做的傢俬等,都讓人思考每件物品背後的功能性,令觀者從而去思考每樣東西(甚至人)的功能,是否全決定於形式。

 我尤其喜歡第二類。雖然藝術家都沒有點明創作意義和平等藝術的關係,但對功能的質問教人想起傷健人士的「能力空缺」。一個人的本質是否由擁有多少五官功能及四肢去決定?又或是由他們所經驗到的世界來定義?圓的麻將還是否仍是麻將遊戲?用沙發做的棺材雖然不同,但又是否比傳統棺材遜色?

 不同,不等於不好。最重要是歧異之中,我們尊重那些分別。

 展期到四月,大家不妨帶不同的人去感受一下。

相關新聞
百家廊•在不同稱呼的背後——對歧視話語的反思 (2009-03-18) (圖)
脈望書房•荷里活的「見面禮」 (2009-03-18) (圖)
杜亦有道•太過巧合 (2009-03-18)
思旋天地•用心相待 (2009-03-18)
娛視觀•港股專題講股 (2009-03-18)
琴台客聚•黃春明與眼淚與微笑 (2009-03-18)
翠袖乾坤•柏嬌訪問大格鬥 (2009-03-18)
路地觀察•尋樂.經驗 (2009-03-18)
百家廊•卜筮釋經濟 生肖諭前程 (2009-03-17) (圖)
生活語絲•琉球王國 (2009-03-17)
思旋天地•畀面派對 (2009-03-17)
海闊天空•藝員代言誰之過? (2009-03-17)
琴台客聚•牛與耕 (2009-03-17)
翠袖乾坤•買 樓 (2009-03-17)
一家之言•「藥」不禁風 (2009-03-17)
百家廊•傳統媒體面臨挑戰 (2009-03-16) (圖)
杜亦有道•是否現代人? (2009-03-16)
思旋天地•輝煌的歷史 (2009-03-16)
一網打盡•自己知自己事 (2009-03-16)
琴台客聚•殺父殺母 (2009-03-1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