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外交部部長楊潔篪與參加「公眾開放日」的民眾親切交談。
90年代初,中國要努力修補國際關係,參與國際性協定亦是一個好辦法。例如1992年中國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4年簽署《核安全公約》、1996年4月簽署《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等。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在經濟上努力,1991年中國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藉以東盟會議增加國際之間的對話。做好每件事情都要經過努力經營,就如外交部發言人一樣,他們第一次站到台上,代表國家發言都會戰戰兢兢,唯有不斷嘗試、磨練,才會成功。
臨場發揮 全憑積累
中國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從1983年至今,一共有23人出任過發言人,但他們在當發言人之前,幾乎都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第一次登台亮相主持新聞發佈會,加上台下黑壓壓一片,還有數十台攝像機對著,他們在台上都難免緊張。正如前發言人孫玉璽憶述,他在到任新聞司之前,一點接觸記者的經驗也沒有,只適應了一個星期,便要登台亮相,該怎麼梳頭、怎樣化妝也不懂,只能憑著過去當外交官的經驗,盡量穿得整齊大方。而前新聞司司長劉建超,因為以前當過發言人的助手,本身又當過翻譯,對發佈會的事情、發言人的工作並不太陌生;但是輪到他自己當發言人,第一次上台還是有一些緊張。
在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之後,中國各部都設立了發言人制度,也有了國務院新聞辦,但是沒有定期的記者招待會,所以外交部發言人每周一次就顯得特別突出,而且不僅是記者參加,有一些外交官也去,原因是他們想得到第一手信息及體會一下現場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