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政府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出4.5億元,以「業主每出資1元,政府出資1元」的配對方式,「無限次」資助業主開展能源審計和更換公用地方的耗能裝置,每幢建築物進行能源審計,每次可獲的資助上限為15萬元,更換耗能裝置資助上限則為50萬元,料合共有1,600個項目受惠。有環保組織估計,節能產業可帶動的經濟效益達40億元。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昨日主持建築物能源效益資助計劃的啟動禮,宣布昨日起接受全港工商業及私人住宅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或業主組織申請,以配對形式資助開展大廈的能源及二氧化碳審計,至於提升能源效益設施所需費用,政府會資助一半,審計費用的資助上限為15萬元、改善工程及添置設施上限為50萬元。
按效益審批 需時4個月
邱騰華表示,新計劃既可改善大廈的能源效益,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為市民節省金錢,有屋苑在更換裝置後已節省10%至40%的電力,大埔有大廈在兩年內收回成本。他稱,已透過不同機構培訓500名核准的審計員,日後會繼續培訓。他承認「萬事起頭難」,在金融海嘯下,今次計劃已算是「好大資助」。
審計員吃香 業界搶先機
機電工程署已成立來自會計界、區議會、學術界和社福界等代表組成的小組負責審批有關申請,需時約4個月,將會按節能效益釐訂審批次序,擬議方案愈節省能源,審批的速度愈快。機電署高級策劃工程師余叔敏表示,計劃是容許無限次申請,業主可按需要分開多次申請,評審小組會按個別項目的節能效果釐訂審批次序。
保瓦環保工程公司銷售經理吳劍平表示,政府推出計劃前已有500名審計員受訓,可優先負責為有關大廈進行審計,擔心會被他人搶佔先機,現在會盡快安排有關員工接受訓練。據他了解,政府規定工程20萬元以上的改善工程要另行招標,會影響目前「一條龍」替大廈進行審計和改善工程的服務。
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對計劃深表歡迎,但認為申請未必踴躍。
他稱,在金融海嘯下要業主自資半數金額提升公用設施的能源效益,雖然有一定吸引力,但對於舊樓的長者業主,未必願意斥資改善。他又憂慮,會有節能工程公司藉此機會與大廈業主商討,藉提高報價,使業主承擔更少的金額,政府的資助比例卻被抬高,認為政府應嚴防濫用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