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多年來資助不少科研項目,有學術界已研發快速培育真菌的技術,透過植物清除泥土的重金屬。有學者分析,本港未來的生物科技發展範疇,應走向兩地合作,憑著香港的品質監控和人才管理,配合內地多個產業,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浸大速育真菌術 廉價處理污泥
香港浸會大學裘槎環科所所長黃銘洪表示,最近研發快速培育真菌的技術,以噴霧水點代替傳統土養或水養,刺激植物根部的真菌生長,汲取泥土中的重金屬。他稱,近年走遍多個廣東省的礦場,在泥土化驗能生存的真菌再加以培植,並確定東南景天、印度芥菜和蜈蚣草等植物,可在惡劣的重金屬土壤中生長。
研究人員在植物根部培養一定真菌後,便切碎根部用作肥料,並把有關真菌帶進受污染泥土中。黃銘洪表示,真菌有助植物吸收泥土的重金屬,經過多次收割,便可清除泥土的重金屬,價錢亦較傳統以化學方式處理受污染泥土來得便宜。他稱,已於去年取得有關專利,期望能廣泛應用於受污染的土地。
經驗技術結合 光大中醫藥門楣
此外,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自2005年參與創新科技署舉辦的粵港合作研討會後,已先後與廣州中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廣州中醫藥大學免疫研究室和廣州生物工程中心合作,至今已有24項科研成果,包括抗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藥複方新藥,以至多種中藥材的複方治療。
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劉良接受專訪時表示,內地中醫藥學有多年的臨床經驗,相反本港只是近年才起步,但有著國際的藥理分析人才和技術,又有嚴格的品質監控。他稱,兩地合作將可結合雙方的優勢,把中醫藥推展至現代化和普及化,達至國際水平,把本港建立成國際研發中心,打造中醫藥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