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宣科主持納西古樂演奏。 受訪者供圖
本報駐雲南記者 蓮子、方帆報道
3月3日,當一位名叫「宣科」的老人80歲生日的時候,一部名為《公民宣科》的紀錄片在雲南麗江首映了。
宣科1930年出生於麗江,父親為納西族、是個傳教士,母親則是藏族歌手,保姆卻是個德國人。宣科就讀於教會小學,讀原版《聖經》,也讀四書五經;青年時期他將激情和熱血化作音符寫成了抗戰歌曲,曾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而被捕。1950年他指揮合唱團迎接進城的解放軍。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入獄勞改了21年。改革開放後宣科被釋放回家,不甘寂寞的他開始整理流傳在民間的「納西古樂」;當麗江成為旅遊城市,他將本地有演奏經歷的老人組成古樂演奏團,納西古樂被打造成了產值逾億的文化品牌。
在佔地80餘畝的宣科莊園,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之間,有一座白色圓頂禮堂,這是宣科花了四五百萬蓋建的音樂廳。宣科過生日有千餘人趕來祝福,有官員、學者、律師,也有布衣百姓,還有當年和他一起蹲過牢獄的白髮難友。年輕人將宣科的頭像製作成徽章,有位大學校長還特製了「宣科語錄」。
「驕傲使人進步」
20多天後,當記者再次走進莊園,宣科已經從生日的喧囂中平靜下來,他微笑著打招呼並換上了在牛津大學小賣部買的紅T恤。記者請他「評價一下自己」,他即從貝多芬談起,他相信自己就是天才:「自信是法寶,驕傲使人進步」。關於未來,宣科說:「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我的方法是『見子打子』」。
宣科告訴記者,1979年年他重獲自由時已年近半百,49歲的他攜妻兒回到故鄉麗江,童年的玩伴都已兒孫成群。為了生存他當過守林員、押車員、劇幕工,後因精通英語和音樂而成了中學教師。同時,他開始研究民族音樂,並因此寫出《音樂起源於恐懼》等研究成果。
宣科八十 古樂不老
在研究民族文化的同時,宣科發現納西族人耳熟能詳的洞經音樂不同凡響,於是他創辦了大研納西古樂會,並率領這支被稱為僅有「老樂器、老樂師、老樂曲」的「三老」樂隊先後出訪歐美、亞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直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這群白髮銀鬚的美髯公們的古旋律所征服。如今,「納西古樂」正好公演了20年,而且被打造成了產值逾億的文化品牌。讓宣科不但擁有了「粉絲」,也擁有了財富。
納西古樂的成功與宣科非凡的英語口才密不可分,美國國際訓練學院的負責人Sam還記得,20年前他第一次帶著學生遊麗江時,宣科就操著流利的英語找到了Sam,邀請他們去聽「納西古樂」,門票僅5元人民幣。
當晚,納西古樂和宣科的英語脫口秀折服了美國學生。如今,這台表演的門票已經漲到了近200元,而每晚聽眾都不會少於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