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內地城市的公共基本建設,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十年下來,幾乎全都脫胎換骨,充分反映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這些超級都會更不用說了。
九十年代初上海還未見立交橋建築,如今高架道路縱橫穿梭市內,美輪美奐,相比之下,香港和台北的天橋便顯得醜陋。廣州、上海、北京的新機場大廈,一座比一座宏偉、美觀。
親身經歷了新市貌、新建設的人,無不讚嘆工程的巧奪天工,不過,在實用層面卻沒有仔細體恤,未能在用家本位角度取得滿分。
就以穗、滬、京三地的新機場而言,大是大、美也美,卻欠了一些溫情感覺,尤其是趕乘航班、卻摸錯門路,要找回正確閘口的時候,更有茫茫四顧、求助無門之歎。我出門經驗不少,首次使用上述三個新機場,也出過小亂子,不是去錯航廈,便是找不到取回行李所在,老貓燒鬚。
上海為「八運」、廣州為「九運」建造的體育館啟用時,我適逢其盛。無獨有偶,兩次都嘗到大場館迷途之苦。入場之際沒有特別留意,選錯門口。進去之後,問來問去,花了半個小時才找到正確座位。
綜合來說,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場地內指示標誌欠缺不清;二是賓客不知方向,求助無門。其實,兩個問題二而一,就是沒有從「人本位」照顧周到。
除了可以在機場、場館、大劇院內大量增設方向指示標誌外,也可考慮募集義工,在場內普設服務中心,為賓客解決疑難。內地多的是大專院校學生,外語人才不虞缺乏,輪流當值不是問題。
去年奧運期間,北京各處街道遍設小攤,學生熱誠服務遊客,至今大家仍津津樂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