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林測繪古建築。
李北陵
因媒體、專家和公眾的強烈質疑,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遷已被叫暫停。這讓人不禁鬆了一口氣。
然而,讀及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所做的表示:梁林故居沒有掛「名人故居」牌的原因,是因「『名人』的概念不好界定」,梁林故居「並不在城四區掛牌保護院落名單中,其建築價值尚需評估」(見7月20日《新京報》),相信公眾會為梁林故居的不確定前景感到擔心。
「『名人』的概念不好界定」,不是撤除梁林故居的理由。稍有文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作為近代維新派領袖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早年留學美國,回來先後任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林徽因是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長林長民之女,不僅是現代中國著名建築師,而且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他們夫婦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系,支撐了清華大學建築系,革新景泰藍工藝,指導編繪了《中國建築彩畫圖案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的設計者,國家將中國建築設計的國家獎定為「梁思成獎」,就是肯定他們對中國建築學的貢獻。他們不是名人,還有誰算名人?
梁林故居不能拆遷,還有三個理由。其一,文物保護需要從保護名人故居開始。北京作為十三朝古都,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也惟其因為豐富就忽視保護。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過多次改造浪潮,舊城歷史性建築已損毀過半。而今,北京舊城歷史風貌保留較完整的空間已不足四分之一。保護現有的舊城風貌,已成北京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舊城風貌的保護,不僅僅是故宮、長城這樣的古蹟保護,也尤其指城中文化景觀的保護。名人故居,就是城市文化景觀不可輕視的一部分。忽視名人故居保護,是過往文物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保護北京名城文化,應當保護名人故居。北京現存的名人故居已經不多,保護名人故居不妨從尚存的梁林故居開始。
其二,梁林故居本身具有特別的文化價值。讀過有關梁林追憶文章的人都知道,北總布胡同24號院是梁林曾居住7年的地方,這裡不僅見證了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對中國古建築美學研究和文物保護的努力,也記下了梁、林夫婦舉辦「午後茶𤉸」的精彩——每天下午四點半,一群學貫中西,多才多藝的飽學之士,包括邏輯學家金岳霖、經濟學家陳岱蓀、社會學家陶孟、考古學家李濟、詩人徐志摩、政治學家張奚若夫婦、物理學家周培源夫婦、美國友人費正清,以及大學建築系的師生,相繼來這裡切磋學問、議論時局、談文論藝。北京的梁林故居,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寫照,至今為文化學術界稱道。保護梁林故居,就是對知識分子學術自由傳統的尊重。
其三,梁林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功臣。梁林夫婦在解放初不惜以命相拚,保衛北京古城的故事,至今流傳於世。其實,早在這之前,梁林夫婦就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為讓古建築獲得全國和世界的認知和保護,他倆在兵荒馬亂的十幾年中,冒着風險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從人性的高度,為作戰雙方開出中國文化遺產保存名錄。正是採納他的建議,解放軍攻打北京避開了文化古蹟;美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使日本古都奈良和京都免於轟炸。奈良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命名三十周年時,日本著名媒體還特別發表《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的文章以示感激。可以說,保護梁林故居,就是為守護傳統文化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就是對後人的一種提醒和教育。
文化遺產,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毀掉一個梁林故居,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樣不斷地毀棄下去,我們的精神家園何在?還能有多少底氣自稱無愧為世界文化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