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張定遠 (能一日在戲院連看五齣電影之影迷)
「期待愈高,失望愈大」,很多時看電影都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是因為沒有期望所以沒有失望,甚至是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抱有太大期望卻失望而回。《殺人犯》正是後者。
鋪天蓋地的宣傳,每日在收音機的廣播,使我在開畫前就已經對這齣電影引頸以待。要觀眾看港產片,除了要有好的劇本,好的演員之外,還要讓觀眾有投入感;要有投入感,就要和生活接軌。但開場的一幕卻使我差一點「噗」的笑出來,要知道《殺人犯》是懸疑驚慄類型的電影,笑,不是電影營造了什麼笑位,而是一反常理,對觀眾而言,試問泰哥有站起來的必要嗎?我也不禁反問,從七樓掉下來,能站起來嗎?香港警隊什麼時候來了要用國語和下屬溝通的警司呢?作為一名戲迷,我可以理解中港合資電影的好處,為了內地及台灣市場而引入兩岸的演員和切合市場作出一定調整;可是這麼龐大的製作,難道就欠缺資金去為在港公映的版本中找一名配音員去為這一位出場時間加起來才不到十分鐘的警司配音嗎?仔仔的「真聲」不也是找了配音嗎?
希愛的普通話每一句都是用書面語表達,但偏偏只有一句「我懷孕了」是用「我有了BB」來道出,雖然能說她來港定居多年,但整體就欠缺了統一性。凌光他只是總督察,實在難以讓人接受他能住在那麼大的獨立屋。到後來發現凌光在半島大廈根本沒正面遇到泰哥,那為什麼能在泰哥指甲裡找到凌光的衣物纖維呢?
片中最叫人難以接受的就是仔仔自白的一幕及結局,難道真的沒有其它的情景可以讓觀眾得到真相嗎?警司拿着相片不也可以解釋一切?但驚喜的是,本片用了一些平常電影沒用到的橋段來鋪排,而最讓我覺得演技出色的並不是郭富城,而是譚真一。因為演瘋子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演出一名有深度計謀、處心積慮要報復,並且將生理缺憾化為武器的角色需要更精湛的演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凌光夫婦正要翻雲覆雨之際,仔仔走到門外然後大哭,我就曾問了自己 ──「他真的是十歲小孩嗎?」
自泰哥斷腳後我就已經將期待調低,回顧當時,確為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