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米埔先後引入兩隻水牛,成功吸引更多水鳥到該處棲息,而且水牛棲息地的野草較其他地方矮逾1米。本報記者潘達文 攝
【本報訊】(實習記者 葉嘉茵)隨著本港農地逐漸荒廢,協助耕作的水牛經常被人遺棄,但水牛對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在濕地棲身的水牛可以阻止野草肆意生長,又可吸引大量水鳥棲息,豐富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米埔一個淡水塘濕地中,引入成年水牛,3年來令野草的平均高度減少35%至19.8厘米;每公頃雀鳥數量達16.9隻,較沒有飼養水牛的濕地的9.5隻為多。基金會估計引入水牛每年可節省約3、4萬元管理成本。
野草平均高度減35%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6年起,在米埔南邊約1.8公頃的濕地引入一隻水牛「小米」,進行首階段的研究,上月29日再在同一地方加入另一隻水牛,展開第2階段的研究。「小米」把濕地內野草吃掉,野草平均高度控制在19.8厘米,比人手割草的濕地的野草矮35%。「小米」並在濕地製造泥沼,形成適合水鳥居住的環境,同時又會透過踐踏翻泥,讓水鳥更易捕食昆蟲,並吸引「稀客」水鳥牛背鷺到該處棲息。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梁嘉善指,要管理一個約1公頃的濕地,除草翻泥等管理費大概3、4萬元,引入水牛後,就能省卻這筆開支。她說︰「水牛為濕地帶來的生態價值,遠比幾萬元成本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