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有人說,崛起的中國是一個脆弱的超級大國。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外向度高,但自主性弱。破解這個難題,事關中國全局,事關中國未來,事關中國命運。「外向度高,自主性弱」,廣東是最典型的代表,廣東如果能率先破解這一難題,意義深遠。
外向度高 自主性弱
廣東改革開放30年的外向帶動發展,主要是引進、內聚型階段,是被動地接受國際分工,如今,這一引進模式已進入困境。在這一戰略轉捩點上,廣東是繼續被動接受國際產業分工,困於國際產業鏈和國際價值鏈低端,繼續消耗自己緊缺的資源,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廉價的世界工廠,廉價地為世界打工?還是以世界視野謀求自主參與國際分工,逐步改善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這一嚴肅問題不僅是廣東的,也是全國的。
因此,汪洋多次向廣東官員提出要「克服狹隘視野、樹立世界眼光」。汪洋說,廣東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世界政治、經濟的變化,對廣東的影響甚至大於國內政策的影響,不樹立世界眼光,就不能預見來自國際的風險,就不能應對經濟生活的變化。同時,只有樹立世界眼光,才能參與競爭規則的制定,搶佔更加廣闊的市場。
中國面臨深刻危機
要在世界格局佔據有利地位,必須解決前後相互關聯的兩個問題:一是在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中推動工業化起飛;二是在取得初步工業化成功後必須建立起自立世界的能力,並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建立相對優勢,擺脫對西方資本的依附性,通過自主參與經濟全球化獲得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初步成功實現了第一步。下一步中國必須破解第二個問題。廣東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必須為國家發展大局承擔起破解第二步難題的責任。
廣東社會科學院院長梁桂全警告:中國隨着工業化向縱深推進、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對世界的依賴性也將進一步加深,中國所面臨的深刻危機,也更不容盲目樂觀,更需要百倍的警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