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玳寧
中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要說各種飲食風俗習慣和品種名稱,可稱猗歟盛哉。如「大救駕」 這雲南小食,便有故事可談了。
相傳明末大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落難皇帝從滇西繞道緬甸,翻過險峻的高黎貢山到達雲南的騰沖縣時,已人疲馬倦,飢腸轆轆。
縣廚急中生智,取白米製成餅塊,再切成條絲,然後加入肉片、木耳、雞蛋、酸菜,烹炒成炒餅絲呈獻皇上果腹。
皇帝吃後,大為稱讚:「真好吃!救了朕的大駕!」從此,當地人便仿製,成為招待親友的名菜。
觀其材料及烹法,若放諸今日的酒樓,應該也是一道可口的小食。它的形神頗肖北京名菜「木須肉」,只是加了米餅絲和酸菜,吃來更飽肚和更添食慾。
無獨有偶,當宋帝昺避元兵南逃到廣東時,新界寶安縣的老百姓也曾予招待。急就章中,家家戶戶搬出大盆,把家中的食物煮合,就大盆大砵地搬出來,讓飢憊的兵士飽餐。流傳下來,也就成為富有新界特色的盆菜,圍村村民在節日喜慶時,用以招待親友和聯歡。圍桌共吃,翻尋寶物,別有風味。
菜蔬、魷魚、豬肉是主料,漸次物料更見豐富,雞、鴨、蝦,讓它身價倍增。近年盆菜走入食肆家,用料可以名貴得用乾貝、蠔豉、鮑魚。
圍村盆菜常以祠堂為地點,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村中的壯丁負責點火和掌廚,婦女則幫忙洗切備料,合作中,加強親睦氣氛。煮豬肉時,香飄處處,吃時更添滋味。據說從前男女要分席,最高興的是小孩。又據說從前村民吃盆菜,只站不坐,一因筷子不夠長,二因如此夠豪情。
在我的「搵食」歷史中,我吃過兩次地道的圍村盆菜,首次較有鄉土感,食物也較粗糙地道。另一次是鄧達智在元朗屏山鄧氏家祠作的東道主。記得那新界豬肉真好吃,氣氛熱鬧連外國的電視台也派外景隊來採訪了。
皇帝的災難,想不到造就了具有流傳價值的飲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