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青春,或者灰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上山下鄉的知青。 網上圖片

馮 磊

 1969年3月9日,杭州的1018名中學生告別故土與親人,奔赴祖國的邊陲北大荒。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大批的同齡人離開父母,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些尚未成年的或者剛剛成年的大孩子,心裡裝著祖國和革命的激情,響應領袖的號召,開始了一次悲壯的集體行動。今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是六十歲左右的人了。最近,來自杭州的報道說,40年後的今天,這批老知青一起到北大荒去尋找了自己的青春足跡。

 看了這篇報道,心裡突然有種酸酸的感覺。

 最早接觸關於知識青年的文字,是在一本叫做《知青小說選》的書裡。在那本書裡,陸星兒、史鐵生、阿城等一批知青作家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文字。在那本書裡,沒有憤怒、沒有激動,有的只是平靜的敘述。這些人的筆下,有被埋沒的天才,有被深埋在海南島的年輕男子,有肉體放縱後的痛悔,還有失落的愛情……他們平靜的敘述,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真實。其中,當然也包括種種失落。

 我的一個老鄰居,曾經是國民黨部隊裡的一名軍官。他的女兒,在風華正茂的年齡響應號召,與自己「罪惡」的父親劃清了界限。之後,這位女孩子在自己所插隊的知青點與一位貧下中農的子弟談起了戀愛。再後來,又和那位青年農民的弟弟結了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這位女孩的父親終於平反,她也得到了回城的資格。只是這個時候,她已經三十多歲並且有了一個孩子了。

 面對家庭,她選擇了回城。在小城的保溫瓶廠工作,然後找了一個工人結婚。再後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期,他們夫婦雙雙下崗。

 好像有很久了,我都沒有再見過這個女人。我只記得,她的父親當年蠅頭小楷寫得非常端正。不僅如此,那位老人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知。當年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她在花一樣的年齡為什麼要選擇一個農民做丈夫,又為什麼要和自己的親生父親決裂。很多年後,讀了一些零星的文字我才明白:在那個時代,一個知識分子的女兒找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是一種「高攀」。

 相比之下,我一個朋友的哥哥情況要好得多。他們的父親是工人老大哥,於是,那個男孩子下鄉的時候並沒有遭遇政治身份上的歧視。在知青點,那個男孩子幹得很出色。但是,在返城的時候,面對興高采烈的「老插」們,他表現得非常沮喪。

 他的妹妹告訴我,這位前知識青年回城之後一蹶不振,每天以酒消愁。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的、或者說始終耿耿於懷的是,當年自己最熱愛的領袖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決定。他無法接受的是,自己深深信任和敬愛的林副主席居然是個叛徒。而幾乎一夜之間,當像章和語錄本的夢魘迅速消失,當常識頻頻被人們提及,他發現自己竟然是一個被遺棄和深深傷害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且這種青春歲月一去不再返回。「到農村去,到邊遠的地方去」,「你們在農村大有可為」……當這些冠冕堂皇的口號所掩飾的真相漸漸披露出來,最痛苦的,其實是當年最有信仰的人,是那些所謂的積極分子。

 後來我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降,中國社會的信仰缺失是不是與此大有關係?道德淪喪和拜金主義大行其道,是不是也與這次信仰的集體破滅大有關係?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祖國需要你」,所以,每個公民的利益也因此被忽視和擱置。最終,我們的社會製造了巨大的災難。——多年以後,當我們再次回憶起「上山下鄉」的歲月,我覺得,最好的理解應該是:體制迅速用激動人心的方式消滅了公民個人的利益。

 為了集體,可以取消任何一個公民個人意志和個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這,恐怕才是建國以來幾乎每次社會性災難的根源所在。

 今天,當大批的老知青們回到自己當年插隊的地方去尋找往日的足跡,他們的內心深處究竟作何感想?是緬懷當年的青春歲月,還是到農村進行一次默然的巡禮、哀悼自己早早死去的青春?我覺得,這種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當一群白髮蒼蒼的人試圖要在鄉土中間尋找到自己年輕的面龐和響亮的歌聲,這種努力必然是要失敗的。

 有網站上搞了個「知青頻道」,我這個後來者好奇地打開頁面窺伺了一把。懷著敬畏的心,看到我們公社的幾個知青點赫然在線,裡面的幾位老知青留言裡,「尋找戰友」四個字讓人一瞬間再次回到了那個不堪的歲月。我知道,對於這些老人而言,他們需要理解和尊重。作為後來者,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嘲笑和諷刺他們。他們尋找的,是自己被荒廢掉的歲月和青年時代的歡聲笑語。……或許,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並不需要反思。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反思的能力,更不是每個人在那段歲月裡「混」得都不好。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曾經因為「表現好」後來當了公社乃至縣的「革委會」書記,再後來平步青雲。我只是覺得,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撇開歷史的浮塵,認識那被歲月掩埋的真相,確實有助於避免更多的悲劇發生。

 祝福他們,或者她們。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青春,或者灰燼 (2009-09-08) (圖)
豆棚閒話•伶人與婦人 (2009-09-08)
人文世相•文場結怨的故事 (2009-09-08)
古典瞬間•蒲松齡教書僅能餬口 (2009-09-08)
亦有可聞•風流誰似易實甫 (2009-09-08) (圖)
歷史與空間•畫板上的旅行記 (2009-09-05) (圖)
古典瞬間•陶淵明心底的滄海桑田 (2009-09-05)
文化觀察•不要讓安東尼奧尼事件重演 (2009-09-05) (圖)
文訊•通識香港講座系列—香港的衣食住行 (2009-09-05)
卓越亞瑪遜網路書店9月人文好書 (2009-09-05) (圖)
歷史與空間:所哀不僅是婦人 (2009-09-02) (圖)
豆棚閒話:一切,從學會讀史開始 (2009-09-02) (圖)
古典瞬間:凝固的東正教聖風——喀山大教堂 (2009-09-02)
亦有可聞:穆旦的話 (2009-09-02)
歷史與空間•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晚清中國 (2009-09-01) (圖)
豆棚閒話•記憶深處的兄長 (2009-09-01) (圖)
古典瞬間•箸底波瀾顯世情 (2009-09-01)
亦有可聞•辛棄疾的「論持久戰」 (2009-09-01)
歷史與空間•朝鮮使臣筆下的康熙 (2009-08-29) (圖)
豆棚閒話•蹭飯遭遇「飯後鐘」 (2009-08-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