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伶人與婦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08]     我要評論

李 淼

 伶人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史載,黃帝時伶倫造音樂後稱樂官為伶官,後來也將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將他們統稱為伶人。伶人亦作冷人,如在《左傳成九年》中就有「晉侯見鍾儀問其族對曰冷人也」這樣的記載。

 人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充分地說明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識裡,伶人的社會地位之卑下。舉個例子,我國自古就有「樂戶」制度,也就是說伶人都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不得為良。清朝的時候,還有專門的規定禁止伶人參加科舉。可以說,除非唱成名角,否則作伶人就意味著沒有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永遠要抬頭看人,受人欺辱。就連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經感慨地說:「幹咱這一行,唱好了是『戲飯』,唱不好了是『氣飯』。」

 但是,原來伶人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揚眉吐氣的時候。讓伶人做官,掌控國家命運,始於後唐莊宗李存勖執政時期。李存勖本人嗜音律歌舞固然是伶人做官的一個原因。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李存勖身邊有個人,是讓伶人第一次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助推力,這個人就是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

 劉玉娘出身寒微,自幼隨父親四處流浪,後來機緣巧合下,成了李存勖生母曹氏的貼身侍女。當時尚未成為莊宗的晉王李存勖每日對母親晨昏定省,未幾就注意到了母親身邊的這位美女,兩人每每眼角傳情,眉梢達意,曹氏夫人見他們的眉眼官司打得不堪,只能作個順水人情,將劉玉娘送給了晉王。

 作了晉王小妾的劉玉娘周旋在李存勖眾多姬妾中間,要想長期專寵,除了自身容貌之外,可說是身無長物。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籠絡身邊的宦官及伶人,依靠他們達到干預朝政的目的。

 因為晉王李存勖自幼喜好音律,他身邊長期豢養了一大批伶人,他稱帝後,對伶人更加恩寵無當。比如,他每次出行,都帶同伶人同行,而且伶人都可隨時出入宮廷。劉玉娘和他們勾搭在一起,把持朝政,並大肆地賣官鬻爵,結黨營私。

 當時後梁宋州節度使袁象先入朝,帶了大批的珠寶銀錢賄賂劉玉娘及她身邊的宦官伶人,劉玉娘即刻向李存勖吹枕邊風,說袁節度使是如何會做官會做人,莊宗聽後立刻召見,慰問此人,一時恩寵無兩,並御賜李紹安之名。

 劉玉娘與宦官伶人的鐵三角組合初嘗勝利果實後,更加囂張。當時這批伶人中有一個名叫楊婆兒的人,據《資治通鑒》記載,「此人頗有膂力」,戲演得好,和此時已是一國之后的劉玉娘關係也非常親密。玉娘一力主張莊宗重用楊婆兒。耐不住皇后的軟磨硬泡,莊宗只能將婆兒賜名李存儒,封他做了晉衛州(今河南新鄉)刺史,即地方上的一把手,成了伶人做官的第一人。以後,只要出現了軍政要職的空缺,劉玉娘必定提醒李存勖以毫無軍功政績的伶人補缺。

 這下可了不得,曾經排名尚且在娼之後的伶人也抖了起來。他們仗著皇帝的信任,皇后的慫恿,聯合宦官欺壓百姓,凌辱朝臣,甚至煽動李存勖殺了一直反對伶人參政的大將郭崇韜。當時朝臣看到自古都被人視為從事賤業的伶人的地位今時不同往日,為了保住頭上的帽子,包裡的銀子,無不紛紛與之結交,托附伶人,四方藩鎮為免禍,也爭以銀錢厚禮賄賂。

 但這些伶人除了會唱戲,就會耍心眼,使手腕,陷害那些不同他們沆瀣一氣的忠臣,這批掌管了國家大權的伶人根本不懂得治國之術,好好一個後唐在他們手裡很快走向破落,而這些伶人在政壇上的活躍也空留下了禍國亂民的罵名。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青春,或者灰燼 (2009-09-08) (圖)
豆棚閒話•伶人與婦人 (2009-09-08)
人文世相•文場結怨的故事 (2009-09-08)
古典瞬間•蒲松齡教書僅能餬口 (2009-09-08)
亦有可聞•風流誰似易實甫 (2009-09-08) (圖)
歷史與空間•畫板上的旅行記 (2009-09-05) (圖)
古典瞬間•陶淵明心底的滄海桑田 (2009-09-05)
文化觀察•不要讓安東尼奧尼事件重演 (2009-09-05) (圖)
文訊•通識香港講座系列—香港的衣食住行 (2009-09-05)
卓越亞瑪遜網路書店9月人文好書 (2009-09-05) (圖)
歷史與空間:所哀不僅是婦人 (2009-09-02) (圖)
豆棚閒話:一切,從學會讀史開始 (2009-09-02) (圖)
古典瞬間:凝固的東正教聖風——喀山大教堂 (2009-09-02)
亦有可聞:穆旦的話 (2009-09-02)
歷史與空間•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晚清中國 (2009-09-01) (圖)
豆棚閒話•記憶深處的兄長 (2009-09-01) (圖)
古典瞬間•箸底波瀾顯世情 (2009-09-01)
亦有可聞•辛棄疾的「論持久戰」 (2009-09-01)
歷史與空間•朝鮮使臣筆下的康熙 (2009-08-29) (圖)
豆棚閒話•蹭飯遭遇「飯後鐘」 (2009-08-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