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北京會見外賓。 新華社
從最初的封鎖遏制,到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60年間,中國外交經歷種種挑戰與難題。展望未來,北京專家向本報指出,隨着中國現代化的成功,中國外交可能越來越多地面臨「身份矛盾」、「認知矛盾」和「內外互動矛盾」這「三重矛盾」的嚴峻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從意識形態和歷史的定位而言,中國長期以來對自身的定位一直都是發展中國家,但隨着中國越來越現代化,外界對中國的身份定位會愈來愈趨向發達國家。中國自身和外界定位的不同,未來可能會令中國外交陷入身份矛盾的困境。
其次,金燦榮指出,世界其它國家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地從整體上將中國視作一個超級大國,重視讓中國發揮作用,並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但中國國內的大部分普通百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會以個人眼光看問題,仍會感覺自身與強國國民生活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中國自身的國力水平也仍然薄弱,從而會造成內外之間在認知上的矛盾。
對於內外互動矛盾,金燦榮解釋說,一方面,外媒對中國的關注加強,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網民、大學生和中產階層的增加,中國民眾對外界批評會更加敏感。這會對未來的中國外交決策形成巨大制約,同時,現有的世界體制能否接納中國的和平崛起,也仍存在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