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可辛與《十月圍城》中女主角范冰冰。
文:朗 天
不錯,《建國大業》之後,電影觀眾談論愈來愈熾烈的「國慶片」,肯定是《十月圍城》。英文片名本叫Dark October,監製陳可辛其實有一點黑色幽默。然而,可能部分基於意頭考慮(明擺出「暗黑」姿態未必合適─無論你有多深的寓意),部分乃實際拍攝和後期製作進度配合不了,電影沒有像起初所傳,趕及十月檔期「贈慶」(現定在12月中亮相),英文片名也改了作Bodyguards and Assassins(保鏢與刺客)。
這部集合了「九王一后」幕前超級陣容的兩岸三地合資影片,由陳德森執導,早在五年前便已傳出拍攝消息,范冰冰的角色據說還已決定由蕭亞軒擔演,原資方是曾投資拍攝《台北晚九朝五》和《尋找周杰倫》的銀行副總裁曾獻基。可惜曾氏2004年初於他的豪華遊艇燒炭自殺後,《十月圍城》的計劃幾乎胎死腹中。
原本的《十月圍城》跟六十周年國慶絕對無關,故事發生於1905年,計劃公映年份是2005年,恰好一百年,作為對港英殖民地歷史致送的一份回溯禮,大抵是一部本土意識強烈的「後沙士」港片(情調可能與《無間道II》相似),可惜融資困難,在陳可辛、劉偉強、黃建新協助下,影片成了現在的樣子;故事場景明明是香港,拍攝地也不得不全部搬到上海。
在陳可辛主導下,影片被「定性」為繼《投名狀》後的合拍大片。深諳宣傳之道的陳可辛早在年初已開始大煲特煲,先說周潤發或黎明做孫中山,跟着又殺出個胡軍,最後是秘密武器張學友,搞到影片殺青,新聞仍是不絕於耳。
孫中山以香港為革命基地,《十月圍城》講的便是販夫走卒如何捨身保護他,讓清廷派來的殺手空手而回。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可是陳德森稱許的香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