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對香港有重大影響的另一個五四時期知名作家是許地山,筆名落華生。一九二一年一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十二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他是「五四」時期新文學的代表作家。
一九二二年,許地山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回國後在燕京大學任教,當時被學校當局認為思想激進,沒被續約。
一九三五年秋,經胡適介紹,許地山受聘為香港大學教授,主持中文學院。香港大學自開辦以來,擔任教授的中國人,第一位是王寵益(任醫學院教授),第二位便是許地山。
許地山對香港大學貢獻良多。他甫上任,立即將課程分為文學、史學、哲學三組,並革新課程內容,使之更充實和現代化。他主持中文學院後,該院面貌煥然一新。他還銳意改革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和業餘教育,亦主張改革八股文,提倡拼音文字,為香港的教育改革出了大力。
許地山積極參加香港文化活動,並先後參加中英文化協會、中國文化協進會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等,他在這些文化團體中均擔任重要職務。難得的是,他在文化團體,掛的不是虛職虛名,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為社團幹事,並卓有建樹,備受稱許。
一九四一年八月四日,許地山因積勞成疾,心臟病突發,逝世於香港寓所。這時,正當他的事業如日方中,不幸遽逝,享年僅四十七歲,令人惋惜不已。
他的真正死因迄今仍然成謎。據許地山的友人說,一九四一年夏,許地山獨自一人到新界沙田度假,忽感不適而終;另一說是他在沙田染上毒蚊症,七月二十八日返回香港寓所,次日還出外開會,後來心臟病發作,至八月四日逝去。
遠在中國大後方重慶的周恩來、郭沫若、老舍等聽到許地山的噩耗,都感到意外和非常悲痛。
許地山在港六年時間,嘔心瀝血推動教育文化事業,熱情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認真從事學術研究,深受香港社會各界敬重。
許地山逝世後,孫中山夫人宋慶齡送來了花圈;顏惠慶、王雲五、周壽臣、甘介侯、簡又文、史樂施、葉恭綽、梅蘭芳等社會名流以及各界代表近千人參加祭儀,場面感人。許地山遺體後來被葬於薄扶林道墳場。
時人對許地山的學問也許不大了了。大學問家陳寅恪對許地山的學術成就和宗教史研究十分推崇,他寫道:「寅恪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學,然於道教僅取以供史事之補證,於佛教亦止比較原文與諸譯本字句之異同,至其微言大義之所在,則未能言之也。後讀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論文,關於教義本體俱有精深之評述,心服之餘,彌用自愧,遂捐棄故技,不敢復談此事矣。」
許地山的病故,陳寅恪更有輓聯誌記他在香港期間的生活,令人感喟:「人事極煩勞,高齋延客,蕭寺屬文,心力暗殫渾未覺。亂離相倚托,嬌女寄廡,病妻求藥,年時回憶倍傷神。」從陳寅恪的輓聯可見,許地山是勞累過度而逝的。
許地山對香港文教事業貢獻最大,他對香港大學和香港中小學教育傾注了全副心力,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迄今香港連一個許地山紀念館也欠奉,實有愧於古人!(尋找香港文化景點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