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和: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聖德太子(中)被視為日本飛鳥時代的改革推行者,制定《憲法十七條》。資料圖片

趙 堅

 從《論語》而來的「和」,不僅成了日本的國號和國民稱呼,而且還成為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其起源為聖德太子(574至622年)制定的「憲法十七條」,其中除了第二條「篤敬三寶」為禮佛之外,其餘十六條大部分來自儒學,尤其是受到《論語》的巨大影響。如「以和為貴,無忤為宗」(第一條)、「治民之本,要在乎禮。……君臣有禮,位次不亂;百姓有禮,國家自治」(第四條)、「懲惡勸善,古之良典;是以無惹人善,見惡必匡」(第六條)、「君臣共信,何事不成?君臣無信,萬事悉敗」(第九條)、「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第十五條)等等,置入儒家典籍中,毫無桿格之處。

 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憲法十七條」的基本思路:即「禮」與「和」,來自《論語.學而》的「禮之用,和為貴」。對於聖德太子來說,禮是不同關係的「行為準則」,如君臣、上下、同儕、官民之間的關係,這些「準則」(禮)的實施(用),需要通過「和」之途徑。「憲法十七條」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德目概念便是「禮」字(六次),並一再提及「臣道」、「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最後還概括性指出:「 國非二 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第十二條), 強調君臣關係是「禮」的本質。這種關係的理想境界(貴),需要通過「和」去達成,因此在867字不長的篇幅裡,充斥著「和」及其近義詞,如「順」、「睦」、「諧」、「謹」、「 慎」、「通」、「承」、「齊」等,拳拳之意,昭然若揭。

 來自《論語》的「和」,本來就是一個組合或者團體內部關係的規範,如果用現代哲學的術語來表述的話,就是讓一己的「個性」消融於集團的「共性」之中,也就是「憲法十七條」所說的「相共賢愚,如環無端」(聰明的和愚鈍的共同從事,就像圓環一般沒有首尾)、「我獨雖得,從眾同舉」(雖然我獨自行事亦有所得,卻要跟隨大眾共同行動)。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相共」、「從眾」和「同舉」是以「禮」的規定作為前提,而在同一「組合」或者「集團」內部實行的,這可是視為聖德太子對《論語》裡「禮」、「和」關係的精湛理解。孔子雖然在《論語.子路》篇裡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觀念作為對「禮」、「和」關係的補充,但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和」(和諧)的結果往往傾向於「同」(一致),孔子儒學,尤其是宋明以後的理學,歸根結底強調的是「同」,「大同」是目標,「和」只是手段,這是儒學整體的時代局限。日語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彙「同和」,和中文詞彙「統合」比較接近,「同」在「和」先,以「同」成「和」,相當能說明日本民族對「和同」關係的基本看法。以「不同」保持和強調「個性」的觀念,由盧梭率先在《懺悔錄》中提出,在十八世紀後期的歐洲開始興起,但在東亞各國,「個性」理論傳來較晚,還依然是個嶄新的概念。

 「憲法十七條」的「和」,尤其是聖德太子從「相共」、「從眾」和「同舉」的視角所揭櫫的「和」,成為後世日本文化的價值取向,一直延續至今。「和」在日本既是一種普遍的集團關係準則,也是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

 作為集團關係準則,不少日本學者提到「和」的本質就是一種「場的倫理」。「場」是個體所處的周圍環境與人際關係的總和,是個體生存和活動的前提條件。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中比較歐美人和日本人行為方式的不同,指出歐美人出於「原罪文化」(guilty culture),往往基於道德理念和正義觀念行動,罔顧或者很少顧及周遭的反應;而日本人則出於「恥感文化」(shame culture),更多地視當時的狀況以及周圍的氣氛,即基於對「場」的認識和判斷採取行動。和本集團內其他人「相異」的行為,往往是「恥感」發生的原因之一。

 當今的日本人還常常說「讀空氣」(空氣讀),「空氣」就是指人際交流時的環境「氛圍」。在日本,關於這種「空氣」的書籍和文章可謂「汗牛充棟」,除了研究分析「空氣」的成因和特徵之外,更多的則是指導如何應對「空氣」。連以《日本人和猶太人》一書轟動全國的著名作家山本七平(1921至1991年),也寫過一部名著《空氣的研究》,指出在日本做決策的往往不是「決策者」,而是制約決策環境的「空氣」。這種誰都無法摸透、卻誰都受其「束縛」的「空氣」,是誰都無法「逃脫」和「抵抗」的。他甚至戲謔地撰出「抗空氣罪」一名,表明「空氣」的「不可抗拒性」。因此,「讀空氣」在日本是一門「大學問」。其實,「讀空氣」的最大目的就是維持「場」內的「平和」氣氛,同集團內的「競爭」乃至「鬥爭」是「和」的對立端「亂」的淵藪,所以維持「和」就是維持集團內部的秩序,是集團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往往被集團的「空氣」所「窒息」,所以在日本並不多見,當然不受鼓舞。相反,「居中現象」(橫並現象),即不冒出頭,居於兩端的中間,成為日本人行為方式的特徵之一,追根溯源,來自對「和」或者其延伸理念「中庸」思想的重視。

 至於「和」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多學者指出日本人「兼收並蓄」的思維特徵。日本從繩文時代以來,一直是個「多神信仰」的國度,據說光各類神祇,就有八百萬之眾。日本的傳統祭祀,常常不分好歹,神鬼一同配饗。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傳入儒釋道,一直並行不悖,儒學的「和」與佛教的「同」以及道家的「陰陽」,從此互相摻和滲透,和本地的神道教一起構築日本民族的意識形態。這種以「和」為特徵的思維方式,其實是一種糅合「陰陽」兩極的思維態勢,兩極的「共生共存」在很多日本人看來,比明斷「是非曲直」的價值判斷更為重要;「和」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對立兩極融和在一起,各致其用。譬如說「神」和「鬼」之於人類,前者佑福,後者作祟,而人類通過共同祭祀這一「融和兩極」的舉措,讓「神」、「鬼」各安其位,人類受其福澤。所以儒釋道自傳入日本以來,基本上相安無事。到了近代,「蘭學」和「洋學」湧進日本,和傳統的「儒學」和「國學」之間也未曾發生尖銳衝突,這大概都是「和」的思維方式在發生作用。日本民族對來自《論語》的「和」的偏執,雖然有些偏離孔夫子的初衷,卻是「和式」(日本式)的指標性特徵。(作者為日本大阪常磐會學園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百家廊•和: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 (2010-01-06) (圖)
翠袖乾坤:《阿凡達》為何能熱爆全球? (2010-01-06)
娛視觀:作家似懂非懂政治 (2010-01-06)
琴台客聚:戴天與戴天的詩 (2010-01-06)
杜亦有道:亡命「鋤船」 (2010-01-06)
思旋天地:辦年貨 (2010-01-06)
路地觀察:日本禁煙之路 (2010-01-06)
百家廊:2009北京歲尾掠影 (2010-01-05) (圖)
翠袖乾坤:蒜頭 (2010-01-05)
海闊天空:立法會表現不如人意 (2010-01-05)
琴台客聚:一年之始 (2010-01-05)
生活語絲:上將一一八 (2010-01-05)
思旋天地:和諧才有進步 (2010-01-05)
記憶後書:植物園記 (2010-01-05)
百家廊:兒時香港行 (2010-01-04) (圖)
翠袖乾坤:看三個醫生求保障 (2010-01-04)
生活遊戲:何必坦白 (2010-01-04)
琴台客聚:由穢添污、再加巴閉 (2010-01-04)
杜亦有道:亡命「鋤船」 (2010-01-04)
思旋天地:來年收復失地 (2010-01-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