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先天不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製作:貓

 怎樣為之一個音樂劇?

 「最低限度的標準是拿走音樂那個故事便不能發展下去。在結構上面,音樂一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高世章說。

 提起高世章,大多數人會想起他與金培達為陳可辛的電影《如果.愛》作曲及配樂,得獎無數。其實在劇場界,這也是個炙手可熱的名字。高氏曾於美國西北大學修讀音樂,後到紐約大學專攻音樂劇作曲,作品《Heading East》曾獲Rodgers Richard獎學金,已經完成的作品《Please Don't Eat The Daisies》極有可能在百老匯上演。換句話說,他也許是現在香港劇壇少數甚至唯一一個音樂劇作曲的「專才」。

 回到香港至今,高世章創作了五個音樂劇,其中備受好評的《四川好人》、《白蛇新傳》與今年叫好又叫座的《一屋寶貝》都是與演戲家族合作,而他與填詞人岑偉宗、導演彭鎮南已經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本土音樂劇「鐵三角」。

 在香港做音樂劇不容易,如同墾荒。從大環境上說,香港首先缺乏一個完整的製作體系。

 高世章說,在紐約一個音樂劇從創作到上演,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製作人首先提出製作意願,作曲家和作詞人就開始構思,有了初步意念,先Present給製作人,覺得可以後,先寫出幾首歌找幾個演員唱一唱給他聽,覺得不錯了,再寫分場等結構。第二步,寫了一部分後就找演員來演看看,先開始是很小範圍,之後可能找一些朋友來看給意見;再大型些就發展成一個適合擺上劇場的作品。圍讀多次後,才有舞台設計啊、編舞啊、導演等人加入進來,做一個叫做workshop的東西,這時才可以看到作品的架構如何。之後,製作人就去找其他的投資者或劇院的人來看,如果覺得可以,就排出期來試演這個戲。如果在這些的劇場演出反應好的話就可以繼續,一直到覺得準備好了,就可以宣佈要到百老匯去。這時還要看看有沒有人投資,將它帶去百老匯。可以的話,就可以一直演下去。」

 在這個產業化的完整系統中,一個音樂劇的誕生如同一件產品逐漸成形。從一開始,作品便不斷接受市場驗證,不斷修改。作品越獲好評,投資人就越願意投資,作品的製作便越大型。等到能夠進駐百老匯,該作品可說已是經過「千錘百煉」,成功幾率當然會高。

 除了大環境,香港也缺乏創作人員的細緻分工。在紐約,音樂劇創作中,作曲人與作詞人是靈魂核心,導演由兩人選出,負責執行作品,並非團隊的首領。「音樂總監也是我請回來,幫我去教演員我寫的東西,或者在台上指揮,我只是坐下來改。分工很細緻,不會那麼亂。香港分工不成熟,音樂劇專業人士也沒有太多,音樂總監好像都很難找。於是幾個人包掉所有的工作。」《一屋寶貝》中,來不及找樂手,高世章亦要上台彈琴。

 但正如高所說,百老匯有多年的基礎,才有這樣的資源去支持如此完整的體系,香港音樂劇發展時間尚短,各方面「先天不足」的環境亦難配合。未來西九文化區能否提供更好環境還有待觀望,現在則絕對做不到。「很多劇團受政府資助,每年要保持一定的演出數量,大家都是做完一個就趕快想下一個,很多節目真的是做完就完了,很難有再去改良的機會,很可惜。再加上除了政府,好像也很難找到其他的投資。」

 《四川好人》2003年首演時獲得好評,之後僅重演一次,加起來也絕對沒有超過20場。《一屋寶貝》用音樂劇講鬼故事,媒體評論幾乎一致熱捧,但首演只有五場,說起重演,也遙遙無期。其實,這已是香港劇場的諸多怪現象之一,作品「曇花一現」的例子實在是多不勝數,不然為何多年以來,本地並非沒有佳作,卻如何也產生不了一部如《貓》般能進入公眾視野二十多年的「代表作」?

相關新聞
唱好香港音樂劇 (2010-01-10) (圖)
先天不足? (2010-01-10) (圖)
場地決定演出? (2010-01-10) (圖)
演員告急? (2010-01-10)
尾聲 (2010-01-10)
台灣音樂劇發展史 (2010-01-10) (圖)
歌劇《趙氏孤兒》帶來的思考刺激 (2010-01-03) (圖)
北京•劇場:微笑時的簡.愛很美 (2010-01-03)
點評集:魔鬼共生非常道 (2010-01-03)
活動推介:「樂譜長城—劉文金」音樂會 (2010-01-03)
活動推介:風車草SUBEDOWA音樂會2010 (2010-01-03)
小啟: (2010-01-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