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繁光認為現時有急切需要增撥資源投放在精神治療上。
一向支持精神健康推廣的資深精神科醫生曾繁光,不單在醫院醫治精神病患者,工餘亦推廣精神病知識,近期更與新生精神康復會合作,今月底將在理工大學與張達明和印度諧星Vivek Mahbubani一同第三次演出棟篤笑「神經無罪、開心有理棟篤升呢Show一Show」,推廣精神健康及反精神標籤。曾繁光認為探討精神健康不一定要一本正經,所以他在棟篤笑裡將分享行醫時的趣聞軼事,以及鼓勵大家抱著正面思想和開明心態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共建一個包容與和諧的社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游秀慧亦表示,希望以輕鬆幽默手法來引起大眾談論這個大家較少關注或談及的話題,引起反思。「最希望在十八區內每一區都上演一次,把正向思想推廣開去,讓更多人注意精神健康,尤其是香港人口密集,很易有精神壓力的問題。」
在工餘時間演出棟篤笑,曾繁光認為非常值得。「以輕鬆幽默的方法講大家平時少講或避忌的議題,這很有效。之前有些朋友看過後,對反精神病標籤有更深入的看法,會思考更多。我也曾經講過,如果有人話你『黐線』,你應該向他道謝,因為『黐線』不是用來形容精神病人,而是用來形容正常人,如一些特別的特質:『那個人𠳓得少,佢都黐線。』」他希望在兩個多小時內以輕鬆手法,突出討論歧視標籤的議題,激發大家思考,達到公共教育的效果。
醫治精神病患,自是醫生的責任,身為青山醫院精神科醫生的曾繁光在工餘還參與推廣精神健康的棟篤笑,他坦言需要增撥更多資源,讓有需要人士在短時間內能獲得協助。
「若然是緊急病例,排期約一星期,若非緊急便可能要等7至8星期,其實病人有即時需要,但無奈需要等候,有些甚至需要等超過兩年,這實在不合理,病人其實很痛苦,甚至有可能令病情惡化。這是很高風險的問題,反映了投放在精神治療的資源實在不足。現時投放在精神治療的資源只佔GDP約0.25%左右,相對澳洲、美國佔超過1%的做法,明顯不足。」
他指出現時有三個大問題,不但有輪診等候時間太長與診症時間不足,五分鐘看一宗舊症這兩大問題,還有就是病人無力支付新藥藥費。「新藥較少副作用,令他們在工作與社交生活少受影響,但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這間接影響病患者的生活。」
要讓更多急需治療的病人受惠,現時資源有限,曾繁光坦言政府增撥資源投放到精神健康治療有直接幫助,而這並非不可能。「所欠的是政府撥款的配合。若然負責精神治療決策的高官們有親友患精神病,他們經歷過後,自然深切體會現時患者及親友所承受的長時間等待的焦急和痛苦。」雖然社福機構的協助,在復康上,如訓練病人的生活和工作技巧,包括獨立生活、輔助就業、與人相處和處理壓力的技巧等甚有幫助,但因資源緊絀,現時心理治療的配合未得到全面發展,增加資源有助改善現時醫治和病人康復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