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唐氏年青人演出力臻完美。
不少人對粵劇《帝女花》都耳熟能詳,但由唐氏綜合症兒童表演的《帝女花》,大家又可曾看過?
早前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16名對粵劇感興趣的年青人,在「心繫唐氏慈善晚會II」,演出《帝女花》內5場劇目,為弱能人士藝術發展基金籌款。誰說唐氏年青人不能粉墨登場,投身自己的興趣?
有份指導學員的導師朱劍丹與吳少賢老師,已教了他們一年多時間,逢星期五教他們一次的朱劍丹說,這班學生本身已有一定基礎,在場指導使他們容易記得起要做的動作。她又表示,他們當中有個別同學偶然會鬧情緒,但大部分時間都很聽話。
「有些鬧情緒的學生會突然躺在地上,需要時間慢慢安撫他們。其實他們的服從性是很強的,準時上課,不過教他們要很有耐心,他們較易忘記所學的東西,要經常重複教一遍,用現代的言語來教他們粵劇,如其中一個台上動作叫『順風旗』,我便會說『交通差』來提醒,他們便會懂得做。」
令她感動的,還有在場支持的父母。這些家長很有愛心,採訪當日一眾家長都在綵排房外等候。「起初學員對我們的信心不大,教了一段日子後對我們有了信心,也表現得很熱情,見面時會走過來攬着我,走的時候又會跟你說再見。其中一個學員是第一次出來工作,第一次出糧,就買了禮物給我和吳老師,令我很感動。」她說將來還會繼續教,直言教導他們也令她很開心。
提供機會協助成長
另一學員札霖也患有唐氏綜合症,但他的媽媽並沒有放棄,而且讓他學習感興趣的活動,包括學功夫(已學了14年)和粵劇。「他自小就很喜歡『做大戲』,十分好動,我也讓他學功夫,所以07年唐氏綜合症協會開粵劇班時,我便讓他去學,而他確實很投入地學。不單學好中文咬字發音,也令他頭腦靈活些,身手敏捷。過程轉變很大,不只是技巧上,而是整個人的改變。」採訪當日正值綵排時段,札霖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板有眼,依足導師朱劍丹的教導。札霖媽媽說一定要讓小孩多學不同的知識,「透過活動發揮所長,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將來也可找到一份工。」
除了培養興趣,她耐心教導兒子,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如沖熱水冷水各一杯,來教他冷熱概念。學抽象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不過他們在手藝上表現不錯,如學戲劇、功夫、做麵包曲奇,其實他們也有藝術細胞,特別是模仿。」
她透露當初生下兒子得知兒子患有唐氏綜合症,家人又不太接納,確實心痛,不過隨後看着他成長亦懂事,已不存偏見。「爸爸回來見兒子懂得拿拖鞋給他着,開始讓他改觀。現在他亦有在家裡開設的照相館內幫手沖晒相片。」
她說幸好該會舉辦多個興趣班,讓患症青少年都有機會培養不同興趣,擴闊視野,學到更多東西,她認為這有助他們的成長,融入社會。「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畢竟他們平時欠缺信心,如果有機會引導他們嘗試,那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