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Michael的作品表達精神健康的訊息。
藝術既能表達創意,亦是人與人互相感受的媒介,不論是舞蹈,還是手作品,各適其適,早前新生精神康復會(下簡稱新生會)便在理工大學舉辦了名為「我心高飛」的多媒體藝術創作匯展,包括有複合媒體模型創作、裝置藝術品,還有歌舞表演的「動融Live Show」,展示了精神病康復者的創作潛能,向外界傳遞反標籤反歧視信息,而忻偉強(Michael)就是有份參與的精神病康復者,不但在表演裡手舞足蹈,亦向在場人士講解自己的裝置藝術品。
他與義工一手一腳合力創作的作品《鴿子》—那是一隻含着橄欖葉、在遍地草葉飛翔的白鴿。在新生會一年多的Michael說在作品上了用報紙、鐵線和鋁架等材料,而他的創作意念正好反映了藝術品跟聯想力與表達內心的關係。「當時已有白鴿這題材,於是我聯想到《創世紀》裡白鴿含着橄欖葉的情景,又從橄欖葉聯想到橄欖油,這是比較健康的食油,令我想到健康—表達精神健康。」
平日Michael在赤柱從事清潔工作,利用工餘時間與義工合力製作這件藝術品,他坦言對當中過程仍很回味。「最令我開心的是合作過程,雖然作品看起來很簡單,但大家一起創作時,別人不會戴有色眼鏡來看我們,有說有笑,我很享受過程。」對於平日的工作,Michael會全力以赴,不會給自己壓力,也不太憂慮。「只要你有辦事能力,老闆不會炒你。無論你學歷有多高,若然做得差勁,老闆一樣照把你開除。」
藝術既讓他發揮創意和表達內心世界,又能與別人合作,Michael說希望在藝術路上多多學習。「導師April很用心教我,亦推動我和其他同學投入藝術創作,我開始愛上藝術,任何學得到的如畫畫或裝置藝術,我都想嘗試。」
藝術構建共融社會
與新生會合作的視覺藝術課程導師陳香如(April),直言學生都很享受藝術創作,參加的學員出席率很高。「他們不會很被動,或者對甚麼都沒興趣,一課原是個半小時,很多時候都會上至兩小時才下課。」
「學員在藝術創作中表現自己對美對生活對藝術的認知,有自己對人生的reflection,表達自我的追求—我心也可高飛。」這次每個學員都展出了4件複合媒體的作品,另有5件裝置藝術。
April說學員創意和聯想力很豐富,絕不比一般人遜色,如為木椅和紙皮箱上色,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投入,相信自己仍對社會有用,她又透露學員都很看重展覽,「公開展示作品,對他們來說,是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她坦言教導他們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自己起初接觸他們時,還在嘗試取得心理上的平衡點,但透過視藝創作和社工義工的支持,很快便達到課程的理念和積極度,學員在上最後一課仍很積極地做創作。」她希望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讓精神病康復者能夠參與不同活動,提高他們對自我的認同,讓生命增添色彩。
跳出框框世界更大
這次精神病康復者除了親手製作藝術品,還參與舞蹈演出,負責舞蹈編排和演出的王廷林自5年前開始與新生精神康復會合作,舉辦表達藝術工作坊,身為該會表達藝術顧問的他表示,康復者透過藝術活動能開放心靈,與別人建立友誼。「學生有學唱歌、跳舞和人體動作,透過藝術活動開放自己的心靈,在生活裡找到樂趣和成長空間,然後面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習跟不同人士相處。在學習藝術期間,他們彼此間都是平等的,逐步建立友誼成為朋友。」他笑言大家在排舞時都互相影響,未必分得清社工、義工和康復者。
王廷林認為藝術在生活當中十分重要,有助共融。「藝術活動帶動了社會上不同人士參與,互相認識,讓外界明白精神康復者的處境和感受。他們有的原先很怕羞,但現在已很勇敢站在人群面前。」王廷林說儘管進步只是一點一滴,但這小小的進步,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令他們繼續生存下去,有動力向夢想進發。
「當他們生活遇到困難,回想起這些美好片段,相信能夠令他們重新振作。」王廷林認為愛是無分界限,嘗試打破平日看待事物的框框,希望每人都打開自己的胸懷,接納他人。「即使表演沒有華麗的裝置和爆破等特技,但只要你肯坐下來欣賞5分鐘,你自會感到溫暖的流動。而這種溫暖的感覺,亦令我覺得自己所做的,其實可以做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