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焦南峰
文/攝:梁小島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當我跟別人說我在做西漢帝王陵(考古),他們就會以為我在挖主陵墓穴,這個觀念有問題。作為秦始皇陵的主陵不應該挖,而且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挖。」今年56歲的前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焦南峰說。
去年年底,位於河南安陽西高穴村的東漢大墓被最終鑒定為曹操的墓塚。挖掘工作花了一年的時間,得到這個判定並不容易。作為國家專派參與論證的考古專家之一,焦南峰也經歷了從不相信到相信的過程。
他到挖掘現場去過兩次,「第一次看到那座安陽古墓,感覺和以前見過的不少西漢、漢唐陵墓相比,它的規格都不小,但卻簡樸得多。這比較符合曹操生前所提倡的薄葬制。」剛剛結束香港城市大學文化中心客座教授一職的焦南峰,喝著咖啡,頗為放鬆地對記者說。
考古界內的各種質疑,對他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幾乎一輩子他都在和西漢帝陵大墓打交道。每一次,他都一邊捧著秦磚漢瓦,一邊鑽進浩瀚無邊的故紙堆裡找尋歷史的遺跡,褲腳上也許還沾著千年前的塵土。「西安南郊神禾垣曾發現過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墓,行家間也是說法不一,有說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有說是秦二世,還有說是西漢初年漢惠帝的張皇后,目前也無沒有更確切的證據。」
發現密室
能從事帝王陵墓的考古工作是一種幸運。他還記得1995年一座大型唐代墓的大發現。墓主是唐代的一個皇親,因為被盜嚴重,他帶領考古隊員做搶救工作。現場已經慘不忍睹,主墓室幾乎被洗劫一空,甚至還能見到不少盜墓賊留下的衣服和礦泉水瓶子,「大家都以為挖掘工作可以結束了,但後來我們又發現,在墓道的西壁有一塊土色與周圍不同的區域,一挖下去原來是一個洞,通下去,結果出現了一個密室。」密室裡出土的文物令他和隊員們大開眼界,大量的唐三彩物品大部分後來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還有1998年,他帶隊對漢陽陵帝陵的13號陪葬坑進行挖掘,事前通過鑽探,已知地下可能有陶俑,「結果挖開一看,一條坑全是各種陶塑動物,羊、豬、狗啊,揭去上層,原來下面還有一層。」後來以該坑為基礎建立了漢陽陵地下博物館,「那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博物館。」焦南峰回憶考古生涯的幾次激動時刻,是「期盼中的偶然」。
「2004年,美國曾拍賣過幾件黑色的裸體陶俑,被幾個華人認出是漢陽陵出土的文物,他們想讓大使館去阻止拍賣,結果拍賣行不理會,說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它們來自陝西,具體到哪個陵墓,才會歸還,還提了十一個問題。」陝西省文物局讓他完成這個任務,他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仔仔細細的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一年多後,文物終於追討回來,並已放入漢陽陵博物館展出。
盜墓者眾
追討成功只是極少數,於他,文物的流失意味著數個月的辛苦而枯燥的地下挖掘工作付諸東流,而被盜墓者搶先一步的那一刻,總令他和隊員們陷入深深的失落和挫敗感中。
幾年前,有人拿著風行網路的小說《鬼吹燈》給他看,此小說因講述盜墓尋寶的故事,更隨後開創了「盜墓小說」的類型。結果他翻了兩頁就看不下去,關於墓葬和盜墓的描寫,「和事實出入很大。」「實際上,盜墓活動從夏商就開始了,並且是伴隨中國厚葬的歷史而來。比如西漢帝陵,甚至皇帝還在位,他為自己修建的寢宮就被人盜了。」
他習慣把盜墓的人分為兩類,一類他叫「盜墓賊」,「就是不幹別的,就琢磨怎麼盜墓。」另一類,他更願意叫「盜墓者」,主要以挖掘現場附近生活的農民為主。「那些農民平時主要還是務農,可能在種地的時候發現了古代遺跡,就自己拿去賣。」但盜墓者數量巨大,「不敢說他們是不是越來越多,但就是很多,甚至可以再加一個多字。但把他們叫成盜墓賊,又有點那個啥。」
他最反感的電視節目是關於文物的鑒定和尋寶,「好的地方,是他們能普及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但壞的地方是老在不著邊際的講價格,說這個陶器值800塊,那個瓦片值5000塊。以前農民發現了什麼就會給我們匯報,現在自己就去挖,造成了更大的破壞。」他甚至因此拒絕同製作此類節目的電視台合作。
焦南峰說,目前全國有資格負責考古現場帶隊挖掘的隊長,不過一千多人,「還包括很多年齡大了轉去做研究的,真正下田野的也就600多人。」比起盜墓群體,是小巫見大巫。他80年代初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十多年後獲得考古隊長的資格,也是從那時正式接觸西漢帝王陵,一個西漢漢景帝的陽陵,他琢磨了十幾年。
能不挖的都不要挖
「帝陵的概念,不是一個土堆,土堆下有一個墓坑,再往裡放進皇帝,它是規模宏大的區域。一個小的帝陵有幾平方公里,大的能有幾十平方公里。我做了十幾年的漢景帝陵,其實一直在研究相關的陪葬墓、陵園等等。所謂的挖掘工作,也只是在挖與帝陵相關的墓葬。把周圍弄清楚了,才能真正保護主陵。」他後來將研究陽陵的經驗拿去做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後者的規模僅次於秦始皇陵,他對陵園的結構和外城進行大膽的推測,不少在實際發掘後也得到了證實。那是他考古生涯另一個「成就時刻」。
但是,他堅決反對挖掘秦始皇陵,「這和埃及金字塔不同,金字塔不用揭土,就可以直接把東西拿出來,但是秦漢帝陵是把土往上堆,我們的考古挖掘是從上往下挖,最後挖出一個大坑,帝陵也就不存在了。」
1974年陝西西安臨潼有村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後來震驚中外的兵馬俑碎陶,結果引發四年後對秦始皇兵馬俑的第一次挖掘工作;1985年曾發生將軍陶俑的頭部盜竊案,挖掘工作被叫停。而去年啟動的第三次挖掘工作,又引來爭議,因為濕度的變化而導致原有彩色陶俑的變色和脫落,「所以說,保護的概念應該是永久保護,留給子孫後代。技術再好,也是有限的。能不挖的都不要挖。」
但是,面對和見證地下埋藏的歷史之謎,對於焦南峰來說,到底也是稀罕的,「遇上一個大型陵墓的考古挖掘,也會是一生難得的機遇,還可能名聲大震,但作為考古工作者,要保持理智。」
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沒有離開陝西,「中國考古學最早開始是在殷墟,從上世紀20年代到現在,挖掘工作都還沒有完,也不可能做完,因為這是歷史遺跡。」所以,他也注定並極為享受在歷史的各種遺跡中繼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