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泰迪羅賓放在微博上的舊照,當年眾人尚是英氣勃發。
有這麼兩句歌詞:「成長沒什麼,只會越來想越多;鑽牛角尖很累,可不可以想一些好玩的事……考慮太多了,成熟不見得很好;當小孩子輕鬆,你要不要隨着我快樂一下……」 ■文:武俠 攝:莫雪芝
歌名「永遠活在青春期」,歌者泰迪羅賓。收錄這首歌曲的大碟是《凡夫赤子》,1994年的作品,碟上的宣傳口號是「做一個擁有夢想的平凡人」。
十多年後,泰迪羅賓在電影《打擂台》裡飾演昏迷了三十年,意識一直停留在過去時空的老人家。
「這個角色是不知道自己已經老了的老人家。」泰迪羅賓說,「導演覺得我不老。」
花花公子
泰迪羅賓不老,樣子看起來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談話的感覺,也像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
「比如說踼足球,很多老友已經不踼了,但是我還是會上場,只是覺得體能差了很多,但我仍然Enjoy這件事。」他原本是想當一名足球員,但後來發現個子長不高,惟有放棄。
他是香港玩Band風潮的第一人,早在溫拿、蓮花等樂隊之前,他已和樂隊參加比賽,樂隊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紅極一時。
「最初是一隊名為『the Playboys』的樂隊找我加入,他們欠一個主音。」樂隊貝斯手是《花花公子》的忠實讀者,便有了這個名字。那年是1964年,他剛踏入Band壇,尚未大紅大紫。那年,還有The Beatles到香港演出,掀起一股樂隊狂潮。
但泰迪羅賓玩Band與這股狂潮無關。「如果因為流行才玩,便做不了先行者。純粹是因為喜歡玩,加上當時全球的大勢都是玩Band,結果變成最早玩Band的人。」
the Playboys後來參加比賽,「拿了第二名——我從來沒有拿過第一——便紅了。但紅的只是我一個,其他成員後來去了外國讀書。」泰迪羅賓與弟弟也有另一隊樂隊,趁着樂隊人員轉換之時,便改做「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成員除了弟弟關維麟(關楚耀父親),還有鄭中基的父親鄭東漢。
「以前叫做『Stripling』,『年輕人』的意思,但名字不好讀,又難記。」來來去去,都是年輕與活力的名字。
藝術的價值
泰迪羅賓中學時期開始玩音樂,加入樂壇時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
「在那個位置一站,便是七年。」他說起來,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不知道之後可以再怎樣,可能是驚的緣故吧,後來便去了流浪。」驚的原因,是已站在最高處,不知道其後可以怎樣繼續,「一是退居幕後,一是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泰迪羅賓於1974年離開香港,「本來打算到歐洲流浪兩年,後來輾轉去了北美,大部分時間留在加拿大,流浪了四年,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樂隊玩Band。」
「流浪」這個字眼,看起來,都是年輕人的玩意。至今已六十多歲的泰迪羅賓,說話沒有半點老氣橫秋,「我喜歡玩,中意entertainment。」入娛樂圈,為的也是這樣。
「其實我人生並沒有甚麼目標,但我有方向。」他玩音樂,「並沒有想說要拿多少個音樂獎項。」但在做音樂的過程,最緊要好玩。聽起來,與時下年輕人似乎沒有甚麼不同。
但泰迪羅賓執着。
「以音樂來說,我對錢會較執着。」不是執着價錢,「而是執着『藝術的價值』;當然,但整個大環境中,我承認是有減價——有限度地——有時不用自己的名,有新人想上位,自己又想玩,便收得便宜點。」不用自己的名字,他用「T2」,是與另一拍檔的組合,曾經製作過的電影配樂包括《野獸列警》、《天旋地戀》等。
主角
他執着主角的位置:「有時候,當你說自己是配角時,你便是一個配角。」他一直都是主角,第一齣電影是1969年的《愛情的代價》,是從樂隊跳進影壇的第一部。
「很多好朋友找我拍戲,但角色不好玩的,就算是當主角我也推掉,我要的是開心,雖然我並不富裕,但不需要靠演戲來開飯。」泰迪羅賓自稱是幕後人。
「我的戲路太窄。」但《打擂台》裡那個不知道自己已經老去的老人家,好玩,便做。
泰迪羅賓自認做得最出色的,是監製。他監製過的導演,不少都是名動天下的,如羅卓瑤、許鞍華。「找章國明時他才十六七歲,我看過他的短片,驚為天人,輾轉找到他的聯絡,約他見面。」
後來章國明的《點指兵兵》,他以本名「關維鵬」任監製,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序幕。
「自己當導演的第一部戲是《我愛夜來香》,在金像獎上拿到八項提名,但一個獎都沒有,也就是說,太嫩。」泰迪羅賓執導的作品不多,《我愛夜來香》票房大賺,他也有錢分;《衛斯理傳奇》有太多想說的東西放進去,《亂世兒女》對他個人而言,則是部失敗之作。
Road Movie
「本來是要拍喜劇,成熟點的《我愛夜來香》,連名字都想好,叫《阿拉愛上海》。」到上海看景,挑選拍攝地方,然後遇上六四,只能選擇在香港搭景。
「那個時候,誰有心情拍喜劇?」情緒也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問題,結果,影片以喜劇包裝,談的卻是那個時代香港人對九七恐懼的移民潮。「結果兩頭不到岸。」電影成本三千多萬,自此對執導有戒心。
後來拍《香江花月夜》,是想為香港流行曲作一紀錄。他本人從年輕演到年老。
「不像《打擂台》,羅生這個角色,不知道自己老,是因為昏迷了三十年,記憶有點錯亂。」
在《打擂台》之前,他曾與郭子健和鄭思傑談過許多題材,包括一套Rock Movie。
他愛與年輕人合作,除了《打擂台》,也曾監製過郭子健的《野.良犬》。「雖然說他是新導演,但其實他在這行已經十年,早在他讀導演會的課程我已經認識他。」
泰迪羅賓不敢執導:「怕超支,即使是香港電影最盛時期,我都會超支。」他的監製身份令他一定要對投資者負責,自己當導演,便需要對創作執着。
但他想拍一部Road Movie,以自己到加拿大流浪的那四年為藍本。
「其實我有很多夢想。」
光是那四年的故事,便怎樣都說不了。幾個中國年輕人到加拿大流浪,在不同地方與不同的樂隊夾Band。「但這個找不到老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