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吳為山為民族鑄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化名人訪談錄

 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第一次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吳為山的文化名人雕像作品時,即被深深打動,「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他隨後題詞道。 ■文、攝:梁小島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月中,吳為山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頭銜。今年48歲的他既感意外,但同時對香港的文化教育,多了一份責任。長期致力弘揚中國文化,他不忘創作個性藝術。

 「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自信,這次榮譽院士的授予,其實和我的文化身份有關。」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對記者說。

 「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的青銅雕像,是吳為山最近正在進行的雕像作品之一,雖然是受到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的委託,但他對高錕仰慕已久。2002年,他受邀為中文大學首任校長李卓敏造像,歷任校長也都到了場,高錕身在其中,但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我悄悄地觀察他,發現他是一個儒雅、謙和和低調的科學家,他的形象很能代表中文大學的校風。」

 後來在不同場合見過高錕,更加深了對他的印象。「最近有報道關於高錕夫妻之愛,說明了他不僅在科學領域追求真理,在感情世界他也是真摯的。所以做他的雕像時,不能用過去那種粉飾的、高大全的手法,只有樸素、平實的塑造,才能表現一個求真、求美、求愛的深刻形象。」吳為山說。

用形象保存文化精神

 他是最早把「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像創作視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從古代的至聖先賢老子、孔子,再到各時代的文化藝術大師、科學家,從1991年至今的20年中,他再現了人物雕塑達500多個。「真正用在雕刻的時間並不多,反而研究和思考的工作更加重要。」他花費心血最長的是弘一法師,用了10年時間苦讀他的著作和繪畫書法,「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寫過一幅字,叫悲欣交集。他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作品獲得空前成功。

 2009年,英國最頂尖的國家藝術收藏機構之一、費茨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宣佈吳為山的雕塑作品《孔子》,從全世界60多位優秀藝術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該館雕塑長廊收藏陳列作品之一,被藝術界視為「世界藝術殿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高度認可」。他從1994年開始雕塑孔子像,作品曾被國內外大中小學等重要場所收藏。隨著近年來儒家思想再次受到世界文化學術領域的關注和討論,他又開始覺得不夠,「現在全世界有很多孔子學院,他們更需要一個符合時代環境的孔子造型。如果完全按照藝術感覺做,文化大使的偶像性便減少了,但太強調偶像性又容易成為類似佛像一類被崇拜的象徵物。偶像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文化性和可讀性共存,是我現在追求的方向。」這次嘗試塑造的孔子形象更會高達7米。

 他的第一個名人雕像是書法家林散之,那時他並不如現在這樣出名。因為他的外祖父、書法家高二適和林家是至交,於是他獲得了為林散之藝術紀念館做雕像的機會。從此以後,他開始受到同行關注,後來不斷被人推薦。「這裡也有艱辛,」吳為山說,如何用自己的藝術手法將人物傳神的表現,最重要的,是能得到對方家人的信任和認可。「做人物雕像,每時每刻都是重新爬一座山頭,不能坐享其成。」無論是已故的還是健在的,對他來講,為他們造型都頗為不易。前者需要用形象表現哲學、時代和歷史,後者考驗的是扎實的寫實功底,以及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我以前的視力是1.5,現在有散光,但是現在看人比過去準,因為我用心在看。」

藝術家的胸懷

 但他的求學之路卻非一帆風順。他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頭幾批赴考生,當年卻因1分之差而落榜,後來進入無錫工藝美校學雕塑,畢業後他不甘現狀,再次參加高考。他雖收到了南京兩所大學的錄取通知,但因發現工作經驗不符合入學要求而被大學辭退。1983年,第三次參加高考的吳為山最終同時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錄取。「選擇留在南京,因為那裡有一個我從小敬佩的老師。」對於當年放棄去北京的機會,他這樣解釋。但也可能是他的性格特點,「做一個決定時,想得太多,冒險心不是很大。」但是,天曉得哪樣的決定才是最好。吳為山後來去北京大學進修藝術心理學,去歐洲學習雕塑,走到今天,「可能因為我矢志不渝,認準的事情不會放棄。」

 他在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中,漸漸形成了更加宏觀的視野和思維,他看到了國家和民族要在世界的發展中立足,文化傳統精神的保存和復興,是對世界多元文化環境的貢獻。在今年3月,剛剛結束的兩會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作了一個大會發言,在題目為《中國崛起需要文化交流上的大國思維》的發言稿中,他強調中國的文化輸出,是消除中國威脅論的有效方法,同時還要摒棄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和妄自菲薄,以開放的胸懷去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才是大國應該有的胸懷。

相關新聞
吳為山為民族鑄魂 (2010-05-26) (圖)
問答吳為山 (2010-05-26) (圖)
吳為山簡歷 (2010-05-26) (圖)
排壇玻璃美女趙蕊蕊 回顧十年坎坷職業生涯 (2010-05-19) (圖)
十載生涯傷病纏身 (2010-05-19) (圖)
傷情全回顧: (2010-05-19) (圖)
永遠是偶像 (2010-05-19) (圖)
領獎台上 (2010-05-19) (圖)
鄧鳳賢寄情空間 (2010-05-19) (圖)
孤卓立大野 (2010-05-12) (圖)
周天黎 (2010-05-12) (圖)
《寒冰可燃》 (2010-05-12) (圖)
樹藝師蘇鳳珍救樹•自救 (2010-05-12) (圖)
王愛華 綠色生活的修行 (2010-05-12) (圖)
陳仲輝 中國男.裝 (2010-05-05) (圖)
楊展 尋找時尚元素的根源 (2010-05-05) (圖)
剪刀手連凱 (2010-04-28) (圖)
連凱簡歷 (2010-04-28) (圖)
城客列傳:海潮 藝術生活就是行動 (2010-04-28) (圖)
金聖華與文字玩遊戲 (2010-04-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