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自懂事開始,便見領呔這件東西掛在男人的頸項上面。當然還有不分男女,天天都得掛上的校呔。
奇怪的是滄海桑田,日換星移以後,穿呔依然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件!後現代後殖民都影響不了這種衣着,箇中一定有其社會功能。
穿呔據說最早可以追溯至十七世紀。其時歐洲有「三十年戰爭」,在法國執行任務的克羅地亞士兵,佩戴上小巧的領結。此舉引來法國人的興奮,可見在其血液裡早已流着對美感及時尚的敏銳觸覺。其後未幾,法國時尚人士都花心思打領結,並講究款式。當時的款式,包括了船艏形的領結,看來威風凜凜。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領呔才漸漸發展成今天的長形條狀。
今天的領帶,繫於喉部垂直至腰,被認為勾勒出頸部與腰部之間隱藏着的背椎骨結構線條,可以突出男性身體的穩定性。我們當然也經常被穿戴領呔的女人所吸引,但得與穿戴者的氣質配合。秋瑾當年的一幅黑白照,身穿男款西裝配上黑色幼領呔,短髮向後梳的英姿,便說明了她的革命選擇。
一九八零年代由美國帶領的極其難看的墊膊套裝衫裙,使女人都在領下配戴了幼蝴蝶結或領巾,改寫了女體沿用的美感標準。配上領帶的套裝被認為「武裝了身體」,跟筆挺的西裝同樣強調着雙肩與頸部的筆直線條,替女人們塑造出現代性的專業身份。
礙眼的是藝人明星也要在套裝的不配套下呈現性感。現在回看片集和舊照中穿着墊膊套裝的梅艷芳、葉玉卿甚至Meg Ryan,感覺便都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