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菊花總開「東籬」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6-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張峪銘

 絢爛的花朵離不開污穢的土壤,正如文人心中的菊都開在東籬一樣。

 自從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吟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歷代文人就把菊端放在了自己心中,將菊種在了東籬之下。菊已不僅僅是陶公的菊,這東籬也不僅僅是陶公的東籬了。菊花滿山野,東籬最高潔。

 當年陶公是彭澤縣一小縣令,閒暇之餘,泛舟江上,隨波而下,當來到古鎮東流(安徽東至縣)時,被江岸的菊花所吸引。他繫舟楊柳,拾級上岸,採菊盈把,眺對南山。據說此後陶公竟將東流作為他打理政事之餘的後花園,他築舍種菊,廣交文友,把酒吟詩,好不愜意。

 東流古稱菊邑,過境的長江被稱為菊江。是菊落滿江讓人有感而名,還是文人江岸賞菊浪漫而呼,這不得而知。反正陶公愛菊,彭澤到東流菊鄉有百里之遙,但心有所向,距離不是問題。那時東流戶戶垂柳,家家種菊,東籬西笆,一片柳綠菊黃。

 陶公辭官歸隱園田,宅邊遍植菊花,過起了「躬耕自資」的生活。無我之境的「採菊東籬下」,我揣度並非是他故鄉的東籬,他心中的東籬十有八九還是東流菊鄉的。自種花卉誰自摘?唯在他鄉堪採花。打住,我不想惹些無聊的官司,因為這年頭人們為西門慶的故里都爭得死去活來。將東籬說成是東流菊鄉,有些人拚死都不會答應的。

 暫且不論東籬在哪,但陶公的東籬,成了歷代文人心中的東籬,東籬成了特指的名詞,東籬就是種菊的園地。東籬讓菊生長荂A可菊也成就了東籬。首先是唐代楊炯在《庭菊賦》中有「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的詩句。如果說此時的東籬還屬於陶公的,那麼宋代柳永的《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遊」中的東籬,已茯h三變之色彩了。詞中只見東籬,不見菊花。但重陽之時,怎無金甲?東籬與菊已融為一體。只要東籬在,可聞菊花香。東籬成了柳郎的飲酒賞菊的歡遊場。

 東籬是種菊的地方,它容不得雜植其它。即使是桃之夭夭、李之灼灼都不在其中。李清照的閨怨詞《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此時的東籬已不是荊棘橫陳,雜草叢生,而是詞人「人比黃花瘦」的愁緒寄托所在,東籬成為她情感的棲息之地。

 陸游卻不然,他將東籬據為了己有。他在《東籬記》中寫道:「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插竹為籬,名之曰『東籬』。」在《讀呂舍人詩追次其韻》中寫道:「言歸鏡湖上,日日醉東籬。」並加自註:「東籬,予小圃名。」東籬竟成了宦遊之子歸鄉後開闢的一塊圃園淨土。

 再後來文人在詩詞中用東籬,就像在自家園子裡摘菜,隨心所欲。東籬與菊形影不離了。如明朝的馮惟敏有曲詞「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綠酒」。清朝鄭板橋在《畫菊與某官留別》中寫道:「進又無能退又難,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頗有東籬菊,歸去秋風耐歲寒。」東籬和菊已得了人的靈性。

 從東晉以來,「東籬」在文人心中扎了一千餘年的根,它隔開了世俗的紛爭,官場的虛偽。在東籬中,文人墨客精心呵護茪@種瘦瓣如u的植物,那就是素雅傲霜的菊。

 「東籬」是文人的精神家園,菊是家園裡有氣節的花。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空餘舊跡鬱蒼蒼 (2010-06-22) (圖)
豆棚閒話:綠茵場外說客卿 (2010-06-22)
古典瞬間:菊花總開「東籬」下 (2010-06-22) (圖)
詞話詩說:乞丐王子 (2010-06-22)
歷史與空間:華實並重——淺談粵語流行曲歌詞創作的進路 (2010-06-19) (圖)
豆棚閒話:漫說閱卷官 (2010-06-19)
文化觀察:粽香中,我們走回傳統 (2010-06-19)
文化觀察:今天,愛情已是一種奢侈 (2010-06-19) (圖)
歷史與空間:《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 (2010-06-16) (圖)
古今講台:「十羊九牧」的元朝 (2010-06-16)
好時節:端午懷屈原 (2010-06-16)
古典瞬間:李慧娘 (2010-06-16) (圖)
來鴻:蒙 蔽 (2010-06-16)
歷史與空間:千年佛樂 古音重續 (2010-06-15) (圖)
開封大相國寺的佛樂緣 (2010-06-15)
來鴻:與另一種存在溝通的努力 (2010-06-15) (圖)
詞話詩說:阿曼的球場 (2010-06-15)
開卷有益:《撫摸歲月》烙有時代印記的溫情 (2010-06-15)
歷史與空間:帝陵與帝陵發掘研究 (2010-06-12) (圖)
亦有可聞:《瘞鶴銘》千古難「名」之謎 (2010-06-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