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現代社會節奏快,因此講話和寫文章,宜短而不宜長。魯迅說過,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短篇、速寫),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現在有不少人出場講話,總是滔滔不絕,其實講的內容水分不少。他講的內容並不算錯,但不精簡,起碼缺乏針對性。平鋪直敘,並未突出重點,既不生動,又缺乏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毛澤東批評「黨八股」,說「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正是這樣。
寫文章也是短文為佳。當然有些專門論述自當別論,但一般的應某社團、某紀念特刊寫的東西,除非有特別的見解或需要,也是宜短不宜長。
即興講話或應景文章,沒有話,就不要硬擠,幾句話可以講完的,就不要再補充一點兩點,兩三段可以完篇的,沒有新意就不必拉長。
魯迅和毛澤東對寫作和講話都有許多「金句」,值得推敲和體會。如魯迅說:「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說的是寫作的基礎,在於多觀察和體會。只有豐富的素材,才可以組織成寫作的材料,相反便只能寫出乾癟的文字。
毛澤東說,寫文章、發表演說或講話,都要看對象,「是給甚麼人看的,給甚麼人聽的,否則就等於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他又說:「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
魯迅和毛澤東的演講我們沒有聽過,但他們留下的文字卻是我們寫作的典範。多看看他們的作品,也許對我們學習講演和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博覽群書充實一己的知識也很重要。詩人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說博學對寫作十分有幫助。荀子說過:「不足於行者,說過。」就是說行為不實在的人,說話一定誇誇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