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胡潔貞表示,邊境範圍內保留著不少自然風貌,在規劃時已考慮生態保育的元素。本報記者潘達文 攝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被封鎖逾半世紀的邊境禁區,由明年底起逐步解禁。港府昨日公布5份涵蓋邊境的發展審批地區草圖,提出把逾半地方列作生態保育區,維持現狀;另有近37%用作康樂旅遊及相關經濟發展。而當局考慮到市民對骨灰龕位的需求殷切,將在邊境內的沙嶺墳場興建公營骨灰龕場,提供10萬個龕位。
本港約2,800公頃邊境禁區在1951年設立,港府自2006年檢討邊境禁區範圍,宣布把其中2,400公頃於明年底起逐步解禁。城市規劃委員會昨日公布5份涵蓋邊境禁區土地的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包括馬草壟及蠔殼圍、文錦渡、打鼓嶺北、蓮麻坑、沙頭角等地區,規劃署同時公布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的最後報告。
1484公頃土地列保育區
規劃署發表的最終報告研究範圍包括邊境近禁區鄰近土地,涉及2,640公頃。而當局提出會以加強自然保育、保育文化遺產及推廣地區經濟等3方面發展,其中有1,484公頃屬於高生態價值土地而列作保育區;另有973公頃將用作康樂旅遊等發展,包括興建生態旅舍、低密度住宅等,餘下土地則用於發展社區設施及道路。
當局首次在研究中提出,現時邊境內的沙嶺墳場共有92公頃,建議把20多公頃土地興建為公營骨灰龕場。規劃署助理署長黃偉民昨日出席簡介會時稱,當局評估後認為沙嶺墳場有發展潛力,提供火葬場、靈灰安置所及其他殯儀設施,將會把該區列作「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墳場」地帶,初步估計可提供10萬個龕位。
黃偉民表示,沙嶺公營骨灰龕場的具體發展詳情及時間表,將交由有關政策局進行相關交通及景觀研究,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不過,相信有需要改善前往的交通網絡,但無需大規模發展,因前往墳場高峰期多於春秋二祭,可透過人流管制處理。他又稱,市民可在未來9月30日前就有關規劃安排向城規會提交意見。
團體指難滿足40萬龕位需求
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新安排有助紓緩現時龕位短缺的情況,當局需研究提供相關基建配套,但提供龕位仍未能滿足未來10年的40萬個龕位需求,要求政府須加快在其他地區覓建龕位的速度。新界鄉議局副主席林偉強歡迎當局開放禁區,但認為長遠可將經濟發展用地增至50%,使更多新界居民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