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陶瓷造人 快樂做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做陶瓷的過程中學會快樂做人。

文:何展婷

 伴著淡淡憂傷的音樂旋律,男女主角手臂交錯纏繞著捏著陶泥。陶泥隨著轉盤形狀線條不斷地曲線變化。這是電影《人鬼情未了》一幕堪稱經典的鏡頭。我被其中細膩的浪漫感動之餘,更第一次認識陶泥這門藝術,原來,毫不顯眼的一團泥,可以是精神交流的載體,是男女主角感情昇華的點睛之筆。

 最近,看了尖沙咀的一個由智障人士做的陶瓷展,再一次領教了陶瓷藝術的魅力。12位智障人士做了二十多件陶瓷作品,這些泥人大小形狀各異,吃漢堡包、打籃球、畫畫等動作被捏得惟妙惟肖。唯一相同的是這些泥人臉上都有一個大大的笑容。儘管線條不算精細,表面略顯粗糙,但是,這些製作者可貴的創造性與難得的樂觀在這些藝術品中展露無遺。

 他們是一群特殊的藝術家。他們沒有正常人的智商,沒有流暢的口頭表達,沒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學東西總比正常人要多花上好幾倍的時間,甚至連形狀是圓還是方都難以判斷,但是,這些都絲毫阻礙不了他們跨進藝術的殿堂,放任自己的心靈,無拘束地創造一件件泥人。

 在沒接觸陶瓷之前,他們是多麼的彷徨,因為不知道該把他們的心靈放在何處。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可想而知。然而,陶瓷改變了他們。他們在做陶瓷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學會了要樂觀面對種種碰壁,快樂做人,這一點比任何物質上的給予都來得重要,不是麼?

 此時,你不得不感歎陶瓷的魅力。上天給他們關了一扇門,讓他們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得到相等的機會,但是,與此同時,給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他們接觸了陶瓷,發掘自己未知的能力,再次尋找自身價值。為什麼在別人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一團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在想,陶瓷的原料是泥土,而泥土對於我們來說,真是親切不過了。因為我們都是在土地上長大的孩子。那種對泥土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使陶瓷這門藝術越來越走近我們的生活。這群藝術家正是如此容易在這裡找到了駐腳點,找到了自己從未發現的優勢。而作為一門藝術,陶瓷的包容恰恰讓這群藝術家找到了在現實生活未能滿足的成就感。哪怕僅僅是一團泥、一塊瓷片,他們都可以自信地向世人宣示:我做到了,而且還很漂亮!

 我們從小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女神叫做女媧,她來到這個世界時,發現就她一個人,沒人聽她說話,和她聊天。因而,她感到很寂寞,於是把河邊的泥按照她的樣子捏成一個個泥人,就有了我們。這群藝術家,做著與女媧一樣的事,他們創造了一個個笑逐顏開的小泥人,在創造「別人」的過程中,其實,他們也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一個站在生活跑道上重新整裝待發的人。

 尖沙咀海港城來來往往的人大多穿戴光鮮潮流,而披著一條單色圍裙的阿諾(一個智障人士)坐在那裡,認真耐心地捏出一個個小泥球,目不轉睛的神態實在讓人不忍心打擾,恐怕嚇著了她。我的目光實在離開不了那個認真的女孩,實在太美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從維梅爾的畫看17世紀的全球貿易網 (2010-08-14) (圖)
文訊:黑白照片折射不一樣的日本 (2010-08-14) (圖)
文化觀察:陶瓷造人 快樂做人 (2010-08-14) (圖)
文化觀察:購物,或到墳場去 (2010-08-14) (圖)
歷史與空間:皇家「大嶽」武當山 (下) (2010-08-11) (圖)
豆棚閒話:轉心壺 (2010-08-11)
古今講台:滿清與辮子 (2010-08-11)
心靈驛站:只要有夢想 (2010-08-11)
古典瞬間:劉瑾必有替人 (2010-08-11)
歷史與空間:皇家「大嶽」武當山 (上) (2010-08-10) (圖)
豆棚閒話:蓮荷美食味更香 (2010-08-10) (圖)
詞話詩說:七百年後 (2010-08-10)
來鴻:從寂滅走向柳暗花明 (2010-08-10)
歷史與空間:「情慾為生天地、生萬物之起點」 (2010-08-07) (圖)
來鴻:觀念陳舊的《唐山大地震》 (2010-08-07) (圖)
文化觀察:香港書展:和閱讀無關 (2010-08-07) (圖)
熱點詞評:停車熄匙 (2010-08-07) (圖)
歷史與空間:生活學家李笠翁 (2010-08-04) (圖)
亦有可聞:鑒真東渡時的幾個細節 (2010-08-04) (圖)
古今講台:畫家寫了一本好書 (2010-08-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