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群眾投工投勞修路場景。
歡喜嶺村當前的態勢,當得起「歡喜」二字。昔日埋墳的荒山荒坡,就在這個省級二類貧困村的北面。彷彿一夜之間,這裡變成了一個尚待命名的「工業園區」。
這個「工業園區」無疑被歡喜嶺人寄予了厚望。其引發的潛滋暗長式嬗變,正是其所屬安順市西秀區正在試水的城鄉統籌發展的一處細節。而其直接的推手,就是該村去年實施的「一事一議」修路項目。 ■本報記者周亞明 實習記者王遠 歡喜嶺報道
歡喜嶺的「工業化進程」
儘管園區一側還是一處刺眼的石料場,區內道路也還沒有硬化,但目前已有21家大小企業入駐,總投資額已在2000萬元以上。陳開友預計,這些工廠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吸收當地260多村民就業,每年還可提供300餘萬元的村集體收入,等等。
陳開友是歡喜嶺村的支書。他提到的關於歡喜嶺的諸多往事中,其乘車的尷尬給人深刻印象。儘管歡喜嶺離西秀主城區不過兩、三公里,但過去陳開友打出租車,往往是車來到村口,司機就不願往裡走了。願意給錢就給,不願意給錢,司機寧願白跑,也不願往裡走。「原因很簡單,路太爛了,都怕掛到底盤」,陳開友無奈地說。
這個有著220多戶840人的城邊村,原來也有1000多畝耕地。60年代安順飛機場在這裡修建,土地幾乎被無償徵撥,就只剩160多畝土地了。進村的2公里多爛路隔開了歡喜嶺和外面的世界,村民們也就只能在這塊巴掌大的土地上刨食,其貧困也就可想而知。
毗鄰主城區的區位讓歡喜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遷走100多所墳塋之後,村北的荒山荒坡就布局了現在的「工業園區」。面積有70多畝,一眼看去還很雜亂。很多廠房搭建起來了,安裝機器設備或投入生產的尚屬少數。但藍圖似乎近在眼前,根據計劃,這裡將引進100家左右的大小企業,而當地的村民,除了繼續種那160多畝土地之外,更多的會變成這些工廠的僱員。
「工業園區」的邏輯起點
去年,按區裡的統一安排,歡喜嶺村得到了一個「一事一議」修路項目。政府出錢買水泥、砂石等材料,村民出勞動力,修成了長1500米、寬4.5米的水泥路——做法和別處一模一樣,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
懸念出現在歡喜嶺人對「一事一議」的放大。村內的水泥路修好了,但從城區主幹道進入村子的一公里多老路,也就是從陳開友多次被出租車攆下來的地點進入村裡的這一段,破爛依舊,此刻顯得特別刺眼。
沒有經過特別複雜的思想鬥爭或決策過程,歡喜嶺人「現蒸熱賣」一事一議的方法,決定自己打通這段「腸梗阻」。
做事的內容和方法、特別是為修路而成立的理財小組等都是現成的。這個理財小組剛剛完成了「一事一議」通組路的工作,接下來幹的似乎又是相同的事。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是村民採用「一事一議」方法,自發自願捐資完成的項目。
打通「腸梗阻」的必要性似乎無需多說。村支「兩委」和理財小組向大家發出了捐資投勞的倡議。多則幾千,少則一兩百元,村民及個體戶捐資的4.6萬元,很快落到了實處。歡喜嶺所屬的華西辦事處,也從有限的工作經費中,硬生生擠出10萬元,「借」給了歡喜嶺。
錢有了,勞動力是現成的,修成這段路也就沒有什麼懸念。稍後的工業園區建設,也就水到渠成。
毫無疑問,去年歡喜嶺「一事一議」通組路的修建,正是後來「工業園區」得以建成的邏輯起點。可以預期的是,一事一議的精髓和方法,還將被歡喜嶺人「現蒸熱賣」到更多的村級公益事務中去。
城鄉統籌的新起點
路修好了,基礎設施的變化,使歡喜嶺村跨越式發展從藍圖變成了現實。
據了解,歡喜嶺村位於安順北部新區,已被列入所屬安順市加快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華西辦事處人大副主任張林波說:「如果上升到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這條路就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城鄉均等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著城鄉統籌進程的不斷加快,更多的更好的政策將推動歡喜嶺村經濟發展。日益完善的基礎環境,將成為歡喜嶺吸引更多企業入駐投資的新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