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很多隱士有不臣天子、不事諸侯的價值追求。然而真正像梁鴻那樣全然對富貴榮華不動心,堅持自己特立獨行存在方式的並不多。
以前民間有「熱鍋三灶柴」的說法,繼續使用別人用過的熱鍋熱灶就比較節約。但《太平御覽》說,少孤而貧窮的梁鴻「以童幼詣太學受業,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他的特意另起爐灶,是因為他知道:依靠別人、沾了別人的便宜,就難以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這種另起爐灶的思想,也決定了他以後做出了「初與京邑蕭友善約不為陪臣,及友為郡吏,鴻以書責之而去」的行為。
《後漢書》說,梁鴻的父親梁讓,「王莽時為城門校尉,封修遠伯,使奉少昊後」。封古聖人的後代,是王莽證明自己篡漢以後政權的正義性的一個手段,但他使本來無緣的梁家,意外地進入了最高貴族階層。《漢書》說:被封「修遠伯,使奉少昊後」的還有一個梁護,不知道是什麼變故從梁護過渡到了梁讓?然而王莽的政權本來就短命,始建國元年梁護被封為修遠伯以後到梁讓,不過幾年間,梁家也就隨王莽的被殺而跌落到了社會的底層。進入東漢以後,梁讓「寓於北地而卒」,窮困的少年梁鴻,只能將父「卷席而葬」,這樣的變故,不能不說對他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教訓。
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才「初起太學」,失去了父親的少年梁鴻進入太學受業。上完太學,雖然已「博覽無不通」,他卻「畢乃牧豕於上林苑中」,出人意料地幹起了養豬的活!隨後因不小心失火延及鄰居以後,面對貪婪的事主,又主動承擔責任,除了用所有的豬賠償,還甘願為他家打工抵償,而且「執勤不懈」,最終以他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從光武帝開始,一直到漢章帝時,東漢三代皇帝一面標榜以節儉為先,不輕用民力,但一邊卻在「起南宮前殿」、「修西京宮室」,建北宮,營造「明堂、辟雍、靈台」。東晉袁宏的《後漢紀》說:建初五年(80年)春二月,「是時承平久,宮室台,其後,失榭漸為壯麗,扶風梁鴻作《五噫歌》曰:『陟彼北邙兮,噫!覽觀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燎燎未央兮,噫!』」班固、張衡等人寫了《兩都賦》、《京都賦》,雖有諷勸的意味,但與《五噫歌》相比較,則更多的是歌功頌德之辭,只能使東漢的皇帝陶醉而已。《五噫歌》則一針見血地觸到了漢章帝的痛處!《滕王閣序》說:「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噫歌》讓漢章帝很不受用,也讓已經年邁的梁鴻不得不為此逃到了會稽,「依大家皋伯通,以賃舂為事」去了。在他南逃路上寫的《適吳詩》:「哀茂時兮逾邁,湣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獲,長委結兮焉究」,頗有屈原《楚辭》的遺風。
除了不慕富貴榮華,美色也同樣不能讓梁鴻動心,《梁鴻傳》說:「勢家慕其高節,多欲女之;鴻並絕不娶。」而偏偏娶了同縣年過三十,「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的孟光。孟光說:「欲得賢如梁伯鸞者。」然後「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一直到他們逃在皋伯通門下當傭人後,皋伯通看到吃飯時孟光對梁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時,不禁讚歎:「彼傭賃能使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西廂記》反用典故說:「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我想:梁鴻是最懂得「不因人熱」意義的,他們雖然甘於身處底層,但相互間的自尊和互敬,卻正是他們贏得別人敬重的人格,也是對自己精神獨立存在方式的自我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