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貞 工聯會促進就業委員會副主任、朱天樂 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
施政報告快將出爐,今年會有什麼新政策出台?去年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言猶在耳,今年整體來說經濟環境雖有好轉,但社會上的矛盾有增無減,香港貧富懸殊在全球已發展經濟體系中排行第一,政府若還不正視這嚴峻問題,對有效施政和香港的長期穩定繁榮發展將是最大的絆腳石。
香港現時面對的社會問題多多,在職貧窮、社會兩極分化嚴重、打工階層看不到前景、中產流失、青年苦無出路,都加劇了社會的焦躁不安;打工一族面對著長工時、無償加班、工作壓力、通脹等問題,也逐漸形成了工作與生活的失衡、民怨加深;種種因素結集起來,慢慢構成現在很流行的用語:社會深層次矛盾,如何保持香港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如何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香港的優勢從何談起?
推動「就業為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
「深層次矛盾」及「仇富情緒」等社會問題與全港市民特別是打工階層生活愈來愈困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認為發展多元經濟是解決以上問題重要的一環,而非單單依靠金融地產業。工聯會在九十年代看到香港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不斷惡化,因而向當時的港英政府提出「以就業為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透過各種社會運動及形形色色的民間活動倡議政府的施政必須以就業為先,制定長遠經濟政策,造就多元經濟:包括本土文化經濟、創意產業、綠色經濟、回收行業及社區經濟等,從而創造多樣化空間以釋放香港的勞動力,讓打工仔女不論學歷高低都能夠在社會的不同層面盡展所長,貢獻香港。
可惜的是,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迷戀單元經濟的發展思維,一廂情願以為只要「經濟好」就能夠解決失業問題,故此只願意推出修修補補的就業措施,完全漠視在職貧窮愈來愈嚴重的社會現實,導致香港的就業市場不斷萎縮,貧富差距與日俱增。面對日漸凋零的就業市場,打工仔女再沒有「東家唔打打西家」的選擇,有的只是「做定唔做」。我們的上一代慶幸還能夠以「小本創業養起頭家」,但今天青年人創業無疑就是為「地產打工」,正是「搵埋都唔夠交租」也。
在餘下一年多的任期內,特首曾蔭權能否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擺脫高地價政策及單元經濟發展的桎梏,敢於提出治港新思維,制訂促進就業的長遠政策,從而建立多元經濟,協助解決香港經濟結構性轉型問題,為可持續就業尋得新出路,為奄奄一息的就業市場重拾生機,最終解決以上的「深層次矛盾」及「仇富情緒」等問題,還真的要看看他的決心及治港魄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