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把脈香港:「申亞」應奠基於普及體育運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05]     我要評論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雷雄德博士

 近年本港貧富懸殊等迫在眉睫的社會議題愈來愈多,難怪政黨和相當部分民意反對政府動用龐大公帑,去舉辦13年後的亞運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完善的社會,必須朝向多元化的政策同步去發展。如果申辦亞運能夠啟動普及體育政策的提升,相信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假若只沉醉於口號式的叫喊,而沒有實質可讓市民評價長遠普及的體育政策,就算再延長諮詢期,也難說服廣大市民去支持申亞。

 最近政府推出《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諮詢文件,引來社會熱烈的討論。文件推出之後,社會上反對申辦的聲音較大。就連一向支持政府的政黨也公開反對申辦。事實上,近年特區政府管治所衍生的社會民生問題愈來愈多,市民自然會把目前回購西隧及貧富懸殊等迫在眉睫的社會議題,扯上關係,難怪政黨和相當部分民意反對政府動用龐大公帑,去舉辦13年後的亞運會,這是可以理解的。

體育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

 但是,一個完善的社會,必須朝向多元化的政策同步去發展。在解決交通運輸及貧富問題的同時,發展體育同樣有協調社會平衡的作用,是整個現代社會實現良性運行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構成穩定的社會,以及避免社會出現失調失控。所以,體育發展的政策需配合經濟、教育、人口、社會保障、衛生醫療、文化、環境等領域,相輔而行。

 研究體育與社會的學者常言,體育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透過發展體育,可以更有利讓社會平衡地發展。最近,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通過衡量人口壽命、文化水平和生活標準等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個國家的幸福指數,與其在體育方面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西方社會早在上世紀末,就發展體育作為全民健身的工具,進行了不少的數據分析。總括而言,廣大市民因缺乏足夠運動而耗費的醫療開支,約佔整體社會醫療支出的2.5%。假若以這數值推算應用於本港,市民因缺乏運動而損失的醫療費用,每年超過十億港元。如果政府真的能夠透過申辦亞運,馬上全面改善現有的體育規劃,實現全民運動為目標,並制定一套客觀評量的準則,那麼未來的13年,便可以為本港省回百多億元的醫療支出,提升社會的生產力,而且更能夠讓世界體驗出香港是「動感之都」。

本港應有一套長遠體育政策

 回歸後至今,本港的確欠缺一套完善的長遠體育發展政策。還記得在2002年,當時的民政事務局,撰寫了體育政策檢討小組報告書—《生命在於運動》,內容頗為充實,並建議改善的摘要有7個方向,共40項建議,筆者以為政府決意積極發展體育,殊不知原來文件的背後動機,卻只是為了解散當時行政混亂的康體發展局而已。

 是次政府推出申亞的諮詢文件,具說服力的理據顯然不足。至於財務上的安排及運用,相信特區政府能夠負擔得來。反而令筆者憂慮的問題,是如何擴闊本港的體育人口,並且透過普及體育去凝聚社會。筆者認為急需落實的,是制定一套得到其他政策局支援的普及體育政策。

 以每年馬拉松跑步日為例,賽事能夠凝聚數萬名港人一起參與,實在難得。可惜運輸署卻沒有開放足夠使用路段的時間給予賽事使用,連累參賽市民半夜三更便要起床去跑。負責運輸的官員只管運輸事宜,跑步事宜不是他們的管轄範圍,官員欠缺服務市民的廣闊視野,加上憂慮駕駛者的投訴,這種少做少錯的官僚作風,絕對不利普及體育的發展。

重新規劃本港體育設施供應計劃

 申亞諮詢文件推出後,曾德成局長強調,過去10年,政府一直有推動及興建運動設施,總共興建了9個體育館以及3個體育場地和設施。在過去5年,政府投資了35億元興建體育設施。想深一層,本港過去10年的人口劇增,以目前的規劃,每5萬至6萬5千名居住人口,就要設置一個體育中心;每20萬至25萬人設有一個至少3公頃大的運動場,其實只可以說是按著現行的規劃進行興建,也許有賴舉辦東亞運,才加快了興建的速度。

 目前本港體育設施的供應標準,是根據已規定的人口標準,為每區提供有關的體育設施。游泳池場館的供應標準是每28萬7千人設有1個,即每85人有1平方米的水面面積。事實上,本港的游泳池不敷使用,也缺乏暖水泳池。長遠而言,這個準則需要作出調整。還有,本港長者人口愈來愈多,開辦水中健體的活動,以外國經驗借鑑,有助提升長者的健康。以現時泳池的規劃與設施,難以配合長者及殘障人士的需要。

 現時康體的規劃,有16項主流的康樂活動,包括羽毛球、壁球、乒乓球、健身/舞蹈、體操、游泳、網球、籃球、排球、足球、小型足球、欖球/棒球/木球、田徑、滾軸溜冰、緩步跑和兒童遊樂場。以上部分的項目,令人懷疑是否主流活動呢?滾軸溜冰是筆者年幼時的常見活動,時代變遷了,今天的青少年都轉去室內溜冰場玩耍,在公園或兒童遊樂場上,甚少見到有人玩滾軸溜冰;更奇怪的,周末最受市民歡迎的單車項目,竟然不在主流的康樂活動之列。當中所謂規劃的主流活動,不足一半是屬於本港重點的「精英項目」,相信政府須要重新進行研究,更新這些落伍的規劃。

 至於軟件方面的規劃,自從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解散後,留下來的康樂設施收費不一,10年來仍未解決。在新界區租用網球場較市區貴10多元,平日使用市區泳池卻貴過新界泳池。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曾討論有關問題,無奈少做少錯的官僚文化,以及體育事宜往往放在較低層次的議題,一拖再拖。雖然如此,或許市民沒有不滿收費的差異,但卻使人感到政府對普及體育的發展欠缺誠意。

相關新聞
把脈香港:「申亞」應奠基於普及體育運動 (2010-10-05)
香港亟須把握「十二五」機遇 (2010-10-05)
甘作日方喉舌 暴露《蘋果》漢奸嘴臉 (2010-10-05)
政經多面體:「先租後買」較「重建居屋」適宜 (2010-10-05)
明辨是非:從速規管私營骨灰龕 (2010-10-05)
「長毛」可封「抽水專家」 (2010-10-05)
大學專業多元 拓闊青年出路 (2010-10-05)
指點江山:《蘋果日報》從反共墮落到賣國 (2010-10-04)
廿四味:社民連衝擊中聯辦是玩火行為 (2010-10-04)
把脈香港:壹傳媒為何罵中國捍衛主權? (2010-10-04)
西方走廊:華盛頓乃釣魚島「黑色幽靈」 (2010-10-04)
李怡為虎作倀的畸形心態 (2010-10-04)
香江透視:銜接香港當前與長遠發展 (2010-10-04)
田園快語:堆填區不應侵佔郊野公園 (2010-10-04)
統一戰線 大局為重 (2010-10-04)
世紀風雲:讓全體人民分享發展的紅利 (2010-10-02)
香港應對兩岸和平發展做出新貢獻 (2010-10-02)
強烈譴責社民連暴力衝擊中聯辦 (2010-10-02)
東張西望:過境「一次性牌」收費勿高 (2010-10-02)
解惑篇:外匯基金可以做甚麼? (2010-10-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