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央圈定七大新興產業,其中新能源居首位。圖為江西光電廠員工在檢查多晶硅片生產品質
——推進七大新興產業 「經濟大國」須變身「經濟強國」。
當「中國製造」遍及全球各地,部分國人仍然陶醉於「世界工廠」的稱號之際,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對中國仍未擺脫屈居全球產業鏈低端、絕對利潤錯失旁落、倡導多年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未獲得實質性進展而心存憂慮。何況,當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所贏得的國際喝彩聲尚未散去,歐美等重要經濟體已經開始為「後金融危機時代」爭奪新興產業制高點而摩拳擦掌,新一輪影響經濟格局的產業革命開始席捲全球。中國經濟要想在今後的世界產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突破,否則將有可能錯過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機遇,這便是中國決策層和智庫在謀劃「十二五」規劃時面臨的格局,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未來五年路線圖的坐標起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羅洪嘯 北京報道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達到10%以上,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但產業發展方式粗放和發展質量低下,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再次騰飛的掣肘。事實上,以犧牲能源、資源來換取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問題不是中國獨有,已成為困擾全球經濟增長的難題,金融危機的爆發令這一矛盾更顯突出。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歐洲、韓國等主要經濟體紛紛出台促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新興產業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中國必須佔有一席之地。
揚棄舊模式發展新方向
中國要想從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馮飛指出,自2002年產業調整後,鋼鐵、建材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中國這種粗放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能不改。因此,「十二五」將是中國對前三十年傳統模式揚棄的關鍵時期。中國要想保持高增長,必須在現有產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發展戰略替代產業。
中央對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有著清醒的判斷。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深圳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特別指出,將調整經濟結構與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並列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可以說,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優化升級是中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絕對是一場難打的硬仗。
在「十二五」規劃出爐前一個多月,9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會議,決定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共7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溫家寶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全可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
重點支持研發品牌培育
被賦予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甫一出台,即引起各方關注。預料國家發改委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以新興戰略性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馮飛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借助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他預計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副所長王岳平則強調,「十二五」期間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個系統工程,因此,產業政策應該以支持關鍵環節的「功能性政策」為主,通過多種途徑,重點支持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培育、供應鏈管理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環節,以及節能減排等目標,著力改善外部競爭環境和外部條件,推進價值鏈功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