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錦濤9月考察深圳時,在騰訊殷切勉勵年輕員工,積極投入新一輪產業革命。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可是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光環下,卻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帶來的發展瓶頸。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見圖)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坦陳中國產業發展存在短板。他說:「總體而言,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粗放型發展模式仍未根本轉變。產業結構調整面臨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產能比重較高兩大難題。」
在產能過剩問題上,李毅中說,當前產業盲目投資、佈局雷同現象十分突出。除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外,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領域也正在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大量的重複建設,導致資源浪費和配置效率低下。同時,存量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產能比重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難以為繼,鐵礦石、石油、銅、鈾等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潛在風險日益加大。
中國工業增加值遜歐美
數據顯示,「十一五」前四年,中國年耗能18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企業節能約1.3億噸標準煤,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8.2%,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6%。儘管如此,當前中國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5%,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及德國等先進國家更超過了40%。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坦言,中國正在經歷一個「中國製造」的階段,這是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但有時我也為此難過,中國出口到外國的產品,大部分利潤被外國企業拿去。」
以汽車行業為例,當前中國滿大街跑的帕薩特、馬自達,表面上是在中國生產,其實核心技術、圖紙都來自國外。由於缺乏核心技術,貼牌生產是中國製造普遍的生存模式。
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
馮飛指出,當前中國傳統產業的很多產品都處於來料加工等低附加產值環節,而高端的品牌、研發、營銷等高附加值的環節,卻都是中國的短板。因此中國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升級空間非常大。
李毅中透露,「十二五」時期,中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任務就是提高工業的增加值率。最重要的是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在「加法」上應以創新、質量、品牌、服務獲得高附加值,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轉變。在「減法」上則應以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推進減排治污,提高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