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十二五」是內地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圖為名店林立的上海南京路中華第一商業街。資料圖片
過去幾年間,中國政府推動民營經濟的政策可謂接二連三,但是阻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玻璃門」至今猶在,民間投資仍然是舉步維艱。「十二五」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只有衝破各種制度關卡,非公有制經濟才有可能真正見到藍天。
民營經濟面臨多方面壓力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現時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面臨市場、社會、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壓力。首先,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國出口導向戰略面臨著嚴峻挑戰,民營企業憑藉傳統的經營方式也很難開闢新的國際市場。二是社會壓力。目前,全社會加薪的呼聲愈演愈烈,「新生代」勞動力對企業的要求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些新的社會因素已經轉化成了民營企業的社會壓力。三是資源與環境的壓力。隨著資源價格調整、資源稅收提高,再加上擬考慮開徵的環境稅等,這些新的變化最終都會傳導到民營企業的成本上。
民營經濟創新意識多淡薄
此外,中國大部分民營經濟的創新意識淡薄,令其處於十分脆弱的競爭狀態。統計數字顯示,全國500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中,設立技術中心的只有69家,僅佔13.8%,而且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遠低於有利於技術創新的水平。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夏汛鴿向本報指出,目前內地民營經濟發展遇到項目、貸款、政策的瓶頸。中國社科院公共管理與政府政策所馬光遠博士告訴本報記者,民營經濟發展受阻主要是因為還沒有達成「改革共識」。他說,「唯有真正達成民資國資地位平等的共識,才能真正打開桎梏民資發展的玻璃門。」
公私營制度性障礙未破除
事實上,過去五年間,國家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比如2005年、2009年和2010年相繼出台「非公經濟36條」、「中小企業29條」、「新36條」。但是,落實情況差強人意,未從根本上破除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制度性障礙。內地民眾如今看到的仍是體形龐大、財大氣粗的國資與瘦小孱弱、蹣跚前行的民資。
關鍵實現民資國資地位平等
夏汛鴿強調,在市場准入方面,雖然「非公經濟36條」有明確規定,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也允許國內非公有資本進入,但據調研,全社會80多個行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個。在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民間投資所佔比重也非常低。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其中,關鍵是要實現民資、國資地位平等。同時,政府還應大力發展民間金融,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
此外,社會上對政府不應與民爭利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十二五」期間,面對社會對公共產品的巨大需求,需要有國有資本大量進入公益性領域,而不應在一般性競爭領域「佔山為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