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足助香嵐溪遊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03]     我要評論

趙 堅

愛知縣東北端有町名足助,與長野和岐阜兩縣相鄰。足助町的泰半為山地,居中有座飯盛山,山頂露呈數塊巨大的岩石,氣勢偉岸,當地的先民以為天降之物,像神明一樣加以奉祀。據說平安時代(794─1192年),有先民在巨石間安置經塚,以後又以一塊巨石作為基座,蓋起了古神社八幡宮。其東面有一座曹洞宗的平勝寺,相傳聖德太子曾經在彼處開闢過靈場,做過佛事,該寺有傳自平安時代的木造觀音菩薩座像,平素香火旺盛。

 平安末期的治承年間,尾張源氏家族的支裔山田重長,以莊官赴任足助,後來便以足助為姓。重長先在黍生峰建立城堡,因為其地勢險要,可以俯視追分、岡崎和名古屋三方的交通。足助氏的二世重秀,在二里外足助的腹地飯盛山另建主城。飯盛新城踞巴川和足助川兩水的合流之處,東南側為斷崖絕壁,城門前設兩條城壕。飯盛新城位置要害,易於據守,其後足助氏世代居住。除了飯盛山主城之外,足助家又在臼木峰、真弓山、成瀨和城山等七處相繼建立支城,安置族裔分居,有事則相互應援,後世有「足助七城」的稱呼。

 足助家族既然淵源於八條院領的命官,所以與京都朝廷世代相親,往來綿密。元弘初年,後醍醐天皇計劃討伐鐮倉幕府,奪回政權,就在笠置山興師動眾。足助七世重範攜一族勤王,被任命為皇師總大將,統綰兵馬。「一之木戶」戰役,重範率師與幕府軍激戰,皇師敗績,笠置城陷落,重範為府軍俘獲,元弘二年被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其事跡詳細記載在《太平記》裡。重範死後,其弟重春奉遺孤重政,並迎宗良親王所率的皇師殘部於足助。重春和親王賦詩唱和,兩人的作品都收在《新葉和歌集》裡。討幕之役,足助一族死了很多人,其倖存下來的,有的避難遠方,有的遷徙東國,離散各地。進入戰國時代之後,足助諸城因為地踞要塞,為群雄所爭。三河豪族鈴木家一度佔據入主,其後又被武田家支配。長筱之役,武田落敗,諸城又為德川家族佔據。德川平定關西後,移師關東,在江戶設府,就把足助歸為天皇家族領地。

 足助的交通,如今還能稍窺其古貌。其道路大多開闢於山間,南北逶迤,就是今天,主幹道也僅容兩車對馳,可以想見從前要雙馬並轡並不容易,這大概是其成為要衝的主要原因吧?尤其是連接豐田市的一段道路,長數里,左側矢作川,其水淵深,呈黛綠色,水波不興的時候,俯視也讓人怵然,何況風浪之時呢?其右面貼山,懸崖峭壁,仰視悚然,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人莫前的地方。這條道路在江戶時被稱為「伊奈街道」,亦稱「中馬街道」,與矢作川水路,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尾張、三河的海鹽,信州、美濃的米谷山貨,馬馱船載,多經其道往返貿易。江戶時代,此地商家麇集,曾經百業繁盛。到了近世,街道的交通漸漸轉落。明治大正之間,中央鐵道全線開通,「中馬街道」開始失去其通商之用,足助也連帶失去通商要津的地位。

 不過足助香嵐溪兩岸山間的楓葉之勝,卻開始名播遐邇,到了紅葉季節,通往景點的四方道路,幾乎全部堵塞,區區十幾里地,要開車半天才能抵達。香嵐溪是巴川與足助川交匯形成的一條支流。溪谷從香嵐橋開始,經過飯盛山的南面,抵達巴橋,再度與足助川連接,全長約三四里。溪谷中臥石磊磊,其中大的形狀崢嶸突兀,上面可站五六人,小的若鵝卵石,可以把翫。溪谷寬而淺,溪水因為石勢的高低緩激,有奔騰的水段,其聲鏗鏗隆隆,疾馳而過;也有平坦的水段,溪流在石間潺緩而行,其聲細碎囁嚅。香嵐溪的得名,緣起於飯盛山有香積寺,晨昏常常被山中嵐氣繚繞。進入深秋季節,溪谷北面的飯盛山麓,幾千株楓槭樹,樹葉開始轉成緋色,到了十一月中,層林就是赤色世界了。紅葉如火如荼,在天光的映照之下,像是一派燦爛的彤雲;映鑒在溪水裡,滿谷溢彩流紅。筆者幼時喜歡讀杜牧的《阿房宮賦》,讀到「棄脂水也」一句,一直似懂非懂,直到看見香嵐溪水中蕩漾的紅葉之影,突然覺得有所會意。

 飯盛山開始種植楓槭之屬,是在建造了香積寺之後。後醍醐天皇討幕失敗,連帶足助一族開始飄零。飯盛山主城喪失城主後,風雨剝蝕,未過百年,傾頹成為一堆斷壁殘垣。應永四年,有一位名號「白峰禪師」的祥瑞和尚過此,盤桓流連之後,在舊城的廢墟上蓋起了香積寺。又過了兩百年,第十一世主持的參榮和尚,開始在寺內以及參道兩側,種植楓樹和杉樹,逐漸外延於寺廟的周邊。據說參道左邊兩株至今猶存的巨杉,就是參榮手植的。杉樹挺拔高聳,老幹蒼枝,落盡鉛華,有出世的容態,莫非閱盡了寒暑風霜和世事滄桑?二十五世主持和尚風外禪師,唱梵誦經之餘,狎其繪技,成為一代丹青宗師。風外早年似乎並不看重面壁參悟佛理,而喜歡托缽交遊,足跡遍歷扶桑諸國,以其佛名和畫名,譽滿島內。晚年主持廟務時,四方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使得香積寺成為一代名寺。至今寺內館藏數幀禪師的墨寶,筆者特別喜歡他的「嵐虎圖」,立意奇特,佈局蕭疏,深蘊禪理,毫無媚俗之氣,為畫中上品無疑。

 香積寺是香嵐溪紅葉的濫觴,觀賞紅葉的遊客,往往會上山去香積寺膜拜,因此紅葉季節,香客爆滿,大概是參榮和尚種植楓樹的初衷吧?香嵐溪的溪石和紅葉,有香積寺這一名寺妝點,增加了深厚的人文蘊藉。如果沒有香積寺,香嵐溪既無紅葉之襯托,亦無名剎之點綴,大概只是一道尋常的溪坑,不會吸引很多遊人吧?反過來沒有香嵐溪和溪邊的紅葉,香積寺大概也不過是荒山一廟,守著兩三枯僧,能衣缽相承、薪火相傳就是萬幸了,敢望門庭充斥如此眾多的香客嗎?這樣看來,一溪一寺之間,相得始彰。自然景觀,有人文景觀相佐,就會增添文化意蘊,使得遊客接通古今,馳騁胸懷。所以筆者遊覽一地,常常先盡案頭功夫,如考稽其方志地理,了解其文物掌故,然後遊其地,就彷彿接上古人的馨咳,想像其奮發得意和落魄扼腕時的情狀。譬如登臨香積寺時,知道其為足助城的舊址,就特別留心其地理形勝,觀察選擇此地作為主城的緣由。又譬如重春何以在倉皇之際,還能和親王唱和山間?知其歷史,就能知道風物的由來,遙感古人的悲喜之情了。

 香嵐溪流過巴橋,重新匯入足助川,河川兩岸沿街多是商舖,其中不乏舊屋,標誌江戶徽記。店舖之間很多窄巷,通往後面的民居。窄巷的路徑大多整然,兩側門戶通常點綴花草,只聽見鳥語啁啾,很少見到人影。窄巷的底端有石蹬,更窄且陡,僅容一人通過,通往下邊的足助川。河川的堤岸新近砌成,其上有平曠的步道,但是屋舍大多陳舊,還有一些已經失修頹圮。足助川中也多石,水從東來,比香嵐溪更為湍急,聞之殷殷如雷聲。此間的河川離香嵐溪僅百餘米,因為沒有楓樹紅葉,遊客罕至。筆者則喜歡其僻靜,每次來香嵐溪後,都會在此盤桓更長時間,滌除煩囂,流連不忍離去。這一段河川的佳處,在於水勢和水聲,比香嵐溪更富於變化。而且因為人跡稀少,可以信步徜徉,也可以擇地而坐。審察水勢隨地形變化的姿態,傾聽水聲的天籟之音,可做四季遊,而不限於深秋一季了。

 香嵐溪負其盛名,到了紅葉季節,來觀賞的遊客熙熙攘攘,香嵐一溪,飯盛一山,摩肩接踵,如遊集市,興盡則歸,很少有人會留心近在咫尺的足助川。若論地理,香嵐溪和足助川相接比鄰,若論氣候,則兩地冷暖相差如此懸隔。所以對「名勝」來說,有「名」才「勝」,無「名」就連「勝」景也是枉然,空自寂寞而已。當年柳宗元寫「永州八記」,對此耿耿於懷,「名」怎麼可以任「有無」呢?

 (作者趙堅,大阪常磐會學園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相關新聞
百家廊:足助香嵐溪遊記 (2010-12-03)
翠袖乾坤:酒徒 (2010-12-03)
琴台客聚:縫紉機和雨傘在解剖台上的偶遇 (2010-12-03)
娛視觀:「徐老怪」回來了 (2010-12-03)
杜亦有道:白樂天 (2010-12-03)
一網打盡:家在哪裡? (2010-12-03)
記憶後書:香港最早期照片展 (2010-12-03)
百家廊:國務院宿舍的童年夥伴(上) (2010-12-01) (圖)
翠袖乾坤:李治廷演活李小龍 (2010-12-01)
天言知玄:死前的七大心願 (2010-12-01)
琴台客聚:白舒榮的《回眸》 (2010-12-01)
杜亦有道:歲月懷思 (2010-12-01)
隨想國:拍 照 (2010-12-01)
路地觀察:戶外電影 (2010-12-01)
百家廊:「漲」聲四起民生不易 (2010-11-30) (圖)
翠袖乾坤:保育有心人 (2010-11-30)
海闊天空:苦果才能結出鮮花? (2010-11-30)
琴台客聚:書之迷戀 (2010-11-30) (圖)
生活語絲:並不高速 (2010-11-30)
思旋天地:瞬息萬變 (2010-11-3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