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老饕 朱振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台灣著名作家詹宏志曾評說兩岸三地的飲食書寫,香港的短小實用,屬於「能吃不能看」的飲食指南;內地的以追尋舊味為主,是「能看不能吃」的飲食掌故,而唯有台灣的飲食小品能兼顧「文化」與「指南」,「能吃也能看」,說的就是朱振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今年54歲的台灣美食高產作家朱振藩,據說品嚐過5萬多道菜餚,喝過的內地酒和洋酒各700餘種,與友人周末結伴組團尋訪台灣街頭巷尾、遠村近郊各大小食舖、店家,堅持30多年未止。舌尖味蕾的功力早已在實戰中煉得爐火純青,他對古文的精研之深,更讓他對每道菜的歷史淵源及菜系的變遷如數家珍,專欄結集出版26冊,追隨者甚眾。

 不久前,台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港台飲食文化論壇,記者終於親見了這位江湖盛名已久的朱振藩。時值寒潮襲港,老饕卻身著淺杏色的短袖襯衫,一條黑色西裝褲,黑皮鞋。腰間捆著一條皮帶,不見大肚腩,卻也算渾圓。僅憑外表看,與普通的政府公務員無異,但仔細瞧,他悍實的身形又和吃公糧人的臃腫區分開來。如果和他稍微再聊得久點,會發現他說話的特點,在近乎滯頓的語速下,常常蹦出4字或6字的成語來,這種語言的錯位,使談話現場時常充滿著讓人忍俊不禁的幽默。

 朱振藩出生時,家裡找來算命先生批八字,發現他命理只有金和火,欠水、木、土。一般人五行最多缺一樣,他屬奇特。他的伯父給他起了「藩」字,田上有稻,水上有草,算是給弄齊了。金和火勢均力敵,表徵出來,便是「強項非常強,弱項非常弱。」英文、數學、音樂及任何電子儀器,都能讓他絕望,唯哲學、歷史、文學等是他的救星。

 「高一時做智商測驗,我得了91分,正常人是在110分到130分之間。結果我的老師還把我找去,安慰我說,『朱振藩,雖然你不是很聰明,但一個人只要肯努力,還是會成功的。』」他的弟弟也測了智商,拿162分。「他是天才中的天才,結果跟我在同樣的地方上班,領同樣的薪水。」他咯咯咯地笑了起來,眼睛擠成一條縫。兩人都在台北紀檢機構做調查員,吃公糧。

31位女弟子

 朱振藩總是和食物特別有緣。

 他祖籍江蘇,母親擅燒江浙菜,父親出身名門,有家譜考證,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第20代孫,對食特別講究,在這方面從不吝惜花費。父親做過法院的庭長,一次辦案成功,挽救了鹿港的一位小老闆的生意。從此以後,逢年過節,往家送的河鮮應接不暇,多到螃蟹滿床底的爬。

 他從小也是全家最好吃的,總是想盡辦法搜羅美食。「我剛出生才1700克,是早產兒,沒想到養到現在是101千克。」他從小愛吃魚頭,總能把魚頭啃得乾乾凈凈。「我的小孩子們更厲害,3歲就能吃鯽魚,吃完了還可以把魚刺一根根排成一排。」

 他的太太是香港人,岳父大人是台灣大學的僑生,回到香港後,做了環保署的政府官,分管港島的所有餐廳和大牌檔。「港島就兩個主管,他和另一位官員每年輪調,對所有小店小攤如數家珍。早年帶我到處吃,曾經一個下午,我們連趕4家,就吃他們的烤乳豬和燒肉,因為每一家出爐的時間他都知道。那確實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台灣文化圈對他趨之若鶩,目前他手下有女弟子31人,以作家李昂為首,各大電視台當家主播、文化評論人、歌手等都被網羅其中,隨他吃喝玩樂遊遍四方。既然是學食藝,當然不能簡單的吃完了事。「要問這道菜的典故,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勁,做菜的次序怎麼樣才能讓味道更好。」經常讓女弟子緊張得花容失色。

 「還有2個是香港人,一個是朱茵,一個是2005年的香港小姐林莉。本來我不想收。你想,我都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見她們,收她們幹嘛?要不是蔡瀾幾次三番的提出,我只好追認。」

 為什麼只認女弟子?「我曾經給袁枚的《隨園食單》作注,看見隨園老師一生只收女徒弟,我只好見賢思齊。」

面相是入門

 今生最讓他得意事之一,他說,是第一個在台灣兩大敵對陣營的報紙及雜誌同時開專欄。90年代初,台灣飲食業勃興,帶動了文化界及學界的研究興趣。他在最初的2、3年寫的專欄,後被結集連續出了4、5本書,奠定了他美食作家的地位。

 他高一時讀袁枚,欽佩其文采而不忘,而後醉心古文及詩、詞、曲、對聯、札記等,又熟讀了袁枚的《隨園詩話》、《隨園筆記》及個人傳記,另一邊廂,他開始涉獵大量的國學大家們所寫的飲食著作,如唐魯孫的《大雜燴》、《什錦拼盤》、《中國吃》、梁實秋的《雅捨談吃》、高陽的《古今食事》、逯耀東的《只剩下蛋炒飯》等,中國寫飲食的文集,他幾乎從未錯過。他後來寫的《點食成經》,便是以他的身體力行和古文累積解讀堪稱為中華美食的巨著、袁枚的《隨園食單》,出版後反響強烈,也成為他個人的經典。

 然而,他對古文的認識,卻是從面相學而來。

 「我15歲時,第一次在書店翻到了一本面相學的書,情不自禁地看了下去,加上不時比對,結果站到日影西斜,從此走向不歸路。」後來他經過台北的一個公園,見到園內有一位幫人算卦的老人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他為對方的博學多聞而吸引,面相經典《人倫大統富》和《兵諫》因為看得次數多,而能倒背如流。

 「我到大三前,思維和寫作都是古文式的。一次用文言文寫信給同學,對方回信說,如果我以後再寫這種鬼東西就不回信了。從此以後,我才開始寫白話文。那時候跟人講話,別人說,你怎麼老是4個字、6個字的說啊?」

 因為飲食,他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

此中樂不可告人

 他因從父願,在大學讀法律系。「本來可以唸政大,但是大學聯考時,英文和數學加起來只有3分,而兩科的總分是200分。」但法律只是應付交差,畢業後先入紀檢機構做調查員,後因為工作辛苦,被調入內勤,多了閑娛的時間。「與幾個大學同學跟花蓮的同好們,組成美食會,每個周六選吃的餐廳,不許無故遲到,吃完後一群人又去一間賣北方點心的店舖,討論下個禮拜輪到誰坐莊。如果選的地方不好,3次之後要寫悔過書,不然就被除名。我們排除萬難,從台北縣吃到基隆,上限不能超過2,000塊台幣。每次回到台北,都是晚上11點了。」

 別的他可能會忘,唯有食下之物忘不了,「吃完後,直落腦海。」

 他現在正在寫從民國初年到剛過世的文化名家的吃的歷史,和對飲食文化的貢獻。「我曾經和逯耀東一起吃,在台灣,從台北開始,西半部吃到鹿港,東半部吃到台東,也是飲食見真情。」

 他的朋友,除了文化食客,便是有真手藝的大廚和老闆。而他最令人妒忌的,是喜歡吃肥肉而從不礙健康。「其實黑毛豬的肥肉是甜的,而白毛豬的肥肉才很油。當然,此種樂不可告人也。」

相關新聞
老饕 朱振藩 (2010-12-22) (圖)
微語錄 (2010-12-22)
黑川雅之 物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 (2010-12-22) (圖)
文仁炳 客家圍村的村長 (2010-12-15) (圖)
微語錄 (2010-12-15)
譚志成中學教師的新水墨畫實驗 (2010-12-15) (圖)
她的名字叫江青 (2010-12-08) (圖)
微語錄 (2010-12-08)
潔塵(作家) (2010-12-08)
梁柏堅(填詞人) (2010-12-08)
楊瀾(媒體人) (2010-12-08)
馬嬿泠 美女和槍 (2010-12-08) (圖)
潘公凱:重要的不是藝術品而是藝術家 (2010-12-01) (圖)
潘公凱訪談 (2010-12-01) (圖)
潘公凱簡介: (2010-12-01) (圖)
鮑比達 不要定義我的音樂 (2010-11-17) (圖)
微語錄 (2010-11-17)
朱偉(媒體人): (2010-11-17)
棉棉(作家): (2010-11-17)
鄭淵潔(作家): (2010-11-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