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賀延光攝影記者非傳聲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003年4月29日:北京地壇醫院,一名SARS重患者正接受手術。

 對攝影記者來說,攝影的目的是甚麼?對內地的攝影記者來說,攝影的目的又是甚麼?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賀延光,曾多次獲得內地新聞圖片及文字獎項。照相機差點毀了他,但也最終成了他的立身之本,他親歷的事件和他拍攝的片子一樣跌宕起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賀延光最近開了微博,半個月不到,引來粉絲2,000多人。起先是方便他分享攝影作品,後來他發表了一條議論北京徵收交通擁堵費的語錄,用了「搜刮民財」四個字,結果跟帖討論超過1,000條,在他的主頁炸開了鍋。「如果話題觸動了社會的神經,一定會有反響。」對於新的網絡平台的力量,這位快60歲的新聞人,既有點暗暗吃驚,也覺得好玩。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剛出版的攝影類新書《見證改革開放30年》,他是編輯顧問之一。300張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珍貴相片,他和書裡的其他上百位攝影師們一樣,都是歷史在場者。

 照相機差點毀了他,但也最終成了他的立身之本,他親歷的事件和他拍攝的片子一樣跌宕起伏。坐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攝影展廳裡,他雙手握著一支水瓶,身體向後靠著椅背,放鬆的時候,他會賣關子地說:「這個啊,起碼得說上兩天兩夜。」

抽煙的鄧小平

 他幹了一輩子的新聞攝影,一輩子都在理解新聞記者在中國的職責和意義。他記得第一次接觸新聞攝影記者,「是黨報從上海派來,為表現五七幹校的勞動熱忱。我們這些人用扁擔挑著給地裡施肥,那位記者就站在高處,要求我們幾百人走出『之』字形,說是這個畫面好看。我們當時只懂得配合宣傳,忙活了半天,還很高興。」那時新聞攝影記者的參照,是《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和《民族畫報》上的封面照片。「千人一面。中國幾十年的風雨跌宕,照片上完全感覺不出來。」

 1988年他出席「兩會」的新聞拍攝。首次有人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反對意見,他用黑白影像記下了這一歷史時刻,並取名《民主的進程》,令已離開現場的大部分記者後悔不迭。時隔20年後,他再拍「兩會」,鏡頭卻對準了坐在代表席中文藝界的明星委員,那是一副表情嚴肅認真的臉,他回應的是當時對明星委員自由散漫作風的批評。

 他也曾抓拍到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席台上抽煙的照片。上千人的會場,只有鄧小平一人在主席台上抽煙。時任廣東人大代表的紅線女朝主席台上遞了一張紙條。「趙紫陽先看了,笑了一下,遞給旁邊的鄧小平。鄧小平看了也笑了一下,就把煙掐滅了。那次以後,人們好像沒在公眾場合見到鄧小平抽煙。」這些細節也被當時的文字記者寫進了消息中。「那時候是政治民主最開放的時期。」

 他也不是沒做過當擺布導演的事情。臨去事件現場前,他會在辦公室把草圖畫好。「可是我運氣比較好,剛進入新聞領域,就趕上了改革開放。在這個過程中,新聞界、攝影界的門窗都打開了,我們看到了外國人拍世界、拍中國。和我們最不一樣的,就是真實。」

一天8顆黃豆

 他很早便意識到了影像的力量,卻沒讓他躲過牢獄之災。

 他20歲不到就光榮入黨,年輕時在黑龍江插隊,表現突出,回城後很快做上了一間小工廠的副廠長,前途無量。「回北京後趕上76年的天安門悼念周恩來的四五事件。幾百萬人,借著對周恩來的悼念,表達對文革、四人幫的不滿,以及對鄧小平的同情。」那時他不過是一個業餘的照相愛好者,父親給他的照相機是抗戰時期從日軍手中繳來的戰利品,這足以令他成為周圍人眼中羨慕的「會照相者」。

 「當時看到現場的那種群眾氣氛,陰差陽錯地,就想起要照下來。」不料他卻因此成為「反黨集團」成員而被逮捕入獄,20歲出頭便成為階下囚。半年後,「四人幫」被粉碎,他平反出獄,家裡所有搜出來的底片卻一張沒留,當眾銷毀。然而,令他最震撼的是出獄後參加的一次天安門事件影展。「絕大部分是攝影發燒友冒著危險拍的,職業攝影記者因為各種限制而交了白卷。結果,影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我才突然感到照片原來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這是當時在拍的時候都沒有想到的。」

 「到了實際工作,接觸更多的社會底層,包括後來的林彪事件,讓我開始懷疑那些所謂的口號和理想。」

 他目睹新聞攝影曾經怎樣的成為「造神」運動的一部分,國家領導人的形象永遠一成不變,照相機甚至能指鹿為馬。「我曾看過一位老記者拍人民公社的照片,熱氣騰騰,豐衣足食。我問他,你當時挨餓麼。他說,那時候下鄉,一天給記者的只有8顆黃豆。」

不是照相機器

 80年代有外國攝影專家到北京交流,給內地的新聞同行放幻燈片。「他們放的得獎的片子很少,大部分是平常拍的家庭、街道、社會新聞。我突然悟道,他們之所以能在戰爭、災難面前拍得好,是因為他們平常拍得太好了,面對戰爭、災難就是水到渠成。」

 他身在主流報紙20多年,常被人問到審查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其實不是能不能拍,而是能夠拍的題材,能不能拍好。」他的眼光總是和別人不太一樣。

 08年北京奧運,他把拍攝名額讓給年輕人,自己興致勃勃地去拍殘奧會;國慶60周年,他不拍大閱兵,卻記錄了在現場維持秩序的武警戰士,那是他最喜歡的照片:晚上慶典結束,觀禮台上的觀眾還有些意興闌珊,和觀眾的輕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身後的武警。武警人員還沒有結束任務,眼神凌厲地看著周圍。

 「其實這個表情很重要。我和美國的、香港的甚至台灣的警察都聊過,我不是說大型活動不需要安保,可是作為安保人員,你不能把誰都看成是壞人。」

 今年上海的世博會,他關心的是展館門口不分晝夜排隊進場的觀眾,是現實中的荒謬。「在沙特場館前的觀眾,最長的甚至排了7個小時還沒到門口。我問他們排隊進場想看甚麼,他們都說不知道,因為看到別人排隊,所以自己也排。」

 「其實,面子上的新聞,對我來說都不太重要。關鍵是你的鏡頭是否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啟示。」

 他現在的職務是攝影總監,他笑稱是個「掛名」。臨近退休,他多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去拍攝感興趣的題材。「我剛拍完陝西神木縣醫改的題材。我沒有採訪過1個官員,都是和病人、醫生和護士聊天,也看了很多材料。我認為它的意義是在疾病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

 沒有思考的攝影,對他來說,永遠只能是照相機器。

相關新聞
賀延光攝影記者非傳聲筒 (2010-12-29) (圖)
老幹部平反把歌唱 (2010-12-29) (圖)
瀋陽老工業 (2010-12-29) (圖)
外觀朝鮮 (2010-12-29) (圖)
人物簡介: (2010-12-29) (圖)
李欣芸 古典音樂成功的叛逃者 (2010-12-29) (圖)
微語錄 (2010-12-29)
老饕 朱振藩 (2010-12-22) (圖)
微語錄 (2010-12-22)
黑川雅之 物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 (2010-12-22) (圖)
文仁炳 客家圍村的村長 (2010-12-15) (圖)
微語錄 (2010-12-15)
譚志成中學教師的新水墨畫實驗 (2010-12-15) (圖)
她的名字叫江青 (2010-12-08) (圖)
微語錄 (2010-12-08)
潔塵(作家) (2010-12-08)
梁柏堅(填詞人) (2010-12-08)
楊瀾(媒體人) (2010-12-08)
馬嬿泠 美女和槍 (2010-12-08) (圖)
潘公凱:重要的不是藝術品而是藝術家 (2010-12-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