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伙炭十年,有甚麼變化?
參與近兩年開放日組織工作的何文聰說,十年前,駐紮伙炭的藝術家們大多是fine art artist,並以中大畢業的居多,近幾年則多了許多非香港藝術院校的畢業生,更有許多外國藝術家專門找到這裡,租下了自己的工作室。例如在今年的開放日中,我們將看到美國藝術家Jeremy如劇照般精美的攝影作品。之前在日本呆了一年的他,找來日本的普通市民,重組日本電影中的經典場面。入住伙炭後,他亦開展與伙炭有關的藝術計劃,如為藝術家拍攝人像等,成為保存伙炭記憶的珍貴資料。
除了藝術家的變化,整個工業區內亦多了畫廊、設計工作室、藝術出版、甚至手工藝工作室等不同創作單位的加入,背景更加多元。每年一度的工作室開放日也成為香港藝術界的重要活動,持續吸引新觀眾的加入。「我們去年做了調查,4成觀眾是全無藝術經驗的,伙炭就是他們的全新經驗,他們有些人把開放日看作是family day,嘗試去接觸藝術。這更加體現了伙炭對外,將藝術對社會影響的一面帶出來。」
今年的開放日,共有76間工作室參加,更特別組織了「伙炭十年小事回顧展」,集合歷來伙炭負責人述說不同年代的變遷,亦邀得不同藝術家圍繞伙炭創作作品,讓觀眾理解伙炭的發展。
何文聰之前在中大主修經濟,副修藝術,07年畢業後在伙炭與朋友同租了工作室。他說,入住伙炭,一來是受到藝術系師兄師姐們的影響,二來也是嚮往那種生活狀態,不想自己像其他同學般,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消磨掉自己。這次開放日,他不會開放自己的工作室,但會開放自己與朋友一起建立的,兼具展示空間的藝術書店G16。好奇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