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的一個周末,上演了兩齣跟崑劇相關的演出──由日本歌舞伎大師鰂東玉三郎主演、中日合作的《牡丹亭》,以及榮念曾導演,由5位京崑藝術家演出的《舞台姊妹》。兩個演出,兩種面向,一種是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尋求交流,一種是在探求藝術、舞台與表演者之間相互的關係,在不同層面上均為觀眾帶來啟發。
這次鰂東與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合作的《牡丹亭》,於2008年首演,兩年後於2010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中上演。在55齣折子中選演7齣,包括〈遊園〉、〈驚夢.堆花〉、〈寫真〉、〈離魂〉、〈叫畫〉、〈幽媾〉與〈回生〉,多是以杜麗娘為主的折子。
以一代歌舞伎名家投身崑劇演出,除了可收宣傳之效,也的確為雙方帶來新的刺激,中日版《牡丹亭》中, 鰂東化身成杜麗娘,在體形或造形上或未達理想,但表演藝術可貴的地方是以演技叫人入信。從這方面來看,鰂東在折子中的表現其實是瑕瑜互見──在〈遊園〉、〈驚夢.堆花〉、〈寫真〉等數段,鰂東的確未有那種少女稚態,做手與唱腔上也略見生澀。鰂東的杜麗娘與俞玖琳的柳夢梅的對手戲〈叫畫〉,略欠交流,俞玖琳的演繹也似乎偏向輕浮。不過,鰂東玉三郎以一代名家之身投入另一種表演藝術形式,其勇於嘗試的精神,叫人敬佩。
而且,他在〈離魂〉一段的演繹,實在感人──杜麗娘重病在身,自知不久於人世,吩咐貼身丫鬟春香將自己的畫像埋於太湖石下,又請母親把自己葬於家內花園的梅樹旁;少女彌留間肉體與靈魂的分離,那種年少還未經歷多少卻已是生命將盡的憂傷,鰂東表達得細緻感人,他沒甚麼身段,在極少的動作與唱詞間,表現出那種時不予我的嗟歎與落寞;那種情緒與感覺的拿捏,的確精彩,是難得一見的演繹。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這次跟日本名家合作,除了能在日本多處巡演,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機會。
《牡丹亭》嘗試跨國不同媒體藝術家的合作,本地實驗劇場先鋒榮念曾則以《牡丹亭》為首本的崑劇名家石小梅為主線,在繼續他的傳統與實驗跨界嘗試之外,還對場地作了一次大膽實驗。
《舞台姊妹》於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但榮念曾打破了觀眾與演員的台上台下鴻溝,把觀眾席設於後舞台,觀眾要從後台入口進場。坐在臨時加設的座位上,從另一面看舞台的帷幔,感覺已是相當新鮮。一開始,幾位京崑演員與進念資深成員何秀萍在前台輕說著歷史──其實是由石小梅的個人故事開始。
觀眾既聽著這些藝術家的個人歷史,耳邊也響起《牡丹亭》的幾段唸唱。
石小梅、胡錦芳、孔愛萍、李雪梅與孫伊君五位京崑藝術家來自不同年代,石小梅與胡錦芳最資深,孫伊君則最年輕,舞台上他們同坐椅上,好像沒甚麼交流,但在游走舞台與唸唱間,看到了幾分相似,同樣走過的學戲之路,同樣在舞台上演過千百人生,當帷幔拉起,坐在她們身後的觀眾,忽然間與演員同一視點,向著只有微弱出路燈的暗黑觀眾席,一下子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到後來把全院的燈光都開了,我們看著前面的一片紅(椅)海,觀眾一下子成了「舞台姊妹」,面對空蕩蕩的舞台,感覺是相當震撼的。
榮念曾將幾位傳統藝術實踐者放到現代舞台上,讓她們以所學與現代舞台手法撞擊,形成一個有趣的氛圍與環境,當演員從台上走到觀眾席,當演員由堂座入口走回台上,台上台下戲裡戲外,一下子成了一片。
當然,榮念曾並非首次將傳統藝術家與現代舞台碰撞,但他總會帶來驚喜─這次舞台運用實在大膽有趣──放棄1,700個座位票房收入,而只收取那300到400間的臨時座位票房,但仍然要負擔大劇院的租金──這樣打不響的算盤只有藝術家會照做而不改面容。這樣不顧票房的嘗試,已是十分難得的了。 ■文:聞一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