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The Fighter》
奧斯卡就快來,電影公司忙於力推旗下「入圍」、「獲提名」猛片。本文要介紹的《The Fighter》也是「studio片」,未有推出意慾,大概在奧斯卡後。片中基斯頓比爾演的過氣拳手變教練的Dick Eklund,現實中天才橫溢卻飽受毒癮之苦,後助其表弟(Micky Ward)登拳王寶座。這類American Hero,永遠是金球和金像提名至愛,說到底,感情分和代入感佔很大比重。電影原創音樂由Michael Brook負責,舊作有《職業特攻隊2》等。
整體上來看,《The Fighter》配樂偏向「內心」,刻劃Dick Eklund對拳擊和理想的悔恨和執著,投射到他和Micky Ward的感情拉鋸上。沒明顯hook line,前段推進較慢(〈On The Couch〉、〈First Kiss〉和〈Not Going to Sleep〉),中後段才「進入狀態」。結他手出身的Michael Brook擅長以重效電結他作整首曲動力,如〈Ward vs Sanchez〉,以marching配合collage的〈Ladies Day Out〉、〈Ward vs Neary〉有點著重定音鼓和stadium rock的表達,極具血肉和能量。
拳擊電影跟現實拳擊比賽的「吸引點」南轅北轍。真實比賽最注目的是對壘和比拚實況。而拳擊電影,最需要是故事人物和戲劇拉力環環緊扣。回想史高西斯《狂牛》、史泰龍《洛奇》系列、米高曼《阿里》、洛拉里《Resurrecting The Champ》等,不論真實虛構,主角血肉和人生才是主菜。來到基斯頓比爾這硬朗的「方法演員」,為演好Dick Eklund就開始改造自己––把頭髮拔掉變地中海,減磅做癮君子。對他來說問題不大,之前演《The Machinist》的厭食者,亦身陷過很強烈的drama。 ■文:大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