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熊 全國政協委員 百家戰略智庫主席
最近,中央相關領導不約而同特別關心本港年輕人面對的「學業、就業及置業」困難,期待建制派人士回應他們的訴求和協助解決問題。這其中包含深刻的戰略涵義。2007年人大決定明確了普選時間表,意味著未來7至10年,不僅「80後」一代成為重要的選民基礎,而且現在11歲或以上的青少年,也將成為實現普選時代的選民。香港青年面對的困難能否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手中的一票是投向建制派還是反對派。因此,中央領導人期待建制派回應香港青年的訴求,微言大義,值得特區政府和建制派重視。
在近年來本港的多項政治事件中,一批「80後」的年輕人表現衝動,他們行動越來越激烈,被輿論稱為「憤青」。事實上,追隨香港激進反對派的「憤青」只是極少數,他們固然不能代表香港「80後」,但這少數「憤青」的激烈反叛言行,卻在香港「80後」中引起某種程度的共鳴。其根本原因在於,雖然香港絕大多數「80後」青年並非激進,但他們正面對「學業、就業及置業」的困難,對社會不滿情緒不容忽視。
少數香港「80後」以憤激的姿態介入政事,而這少數卻如「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揭示了香港「80後」一代的深層心態,透露出香港「80後」的特殊人生處境—他們是夢醒了無路可走的一代人。「香港夢」曾經是許多中國人尋覓的對象。在「香港夢」萌發到成型的上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論是新老移民,都胼手胝足,一點一滴,打造心中的夢想樂園。當時的「50後」、「60後」、「70後」年輕人奮力讀書,憧憬能升讀專上學院,成為社會精英,實現「四仔夢」(屋仔、車仔、老婆仔、人仔)。
反對派希望培育「憤青」產生的社會土壤
但隨著時移勢易,「香港夢」逐漸式微乃至破碎。如今,「80後」一代20歲至30歲之間的年輕人,人數多達百萬,但他們卻沒有父輩和兄長那麼多向上流動的機會。目前香港整體失業率是4%,但80後一代則高達7%,即是每14個20至30歲的年輕人就有1個失業。香港青年面臨的生存空間,存在令人憂慮的「三高三低」:一是高學歷、低職位,香港青年雖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大增,但香港適合高學歷的職位遠遠趕不上高學歷青年的增速;二是高樓價、低收入,高學歷低職位的結果之一,是香港青年收入下跌,大專生正有向低下階層流動的趨勢,他們面對樓價飆升置業能力顯著下降;三是高期望值、低競爭力,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減少導致了他們的低競爭力。魯迅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香港「80後」也是一代夢醒者。而且,若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沿襲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90後」、「00後」面臨的「學業、就業及置業」困難,將比「80後」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發展下去會導致什麼樣的政治後果呢?不言而喻,將有更多的香港青少年將不滿社會現狀的情緒,轉移到政府和建制派身上,並左右他們的投票取向。香港反對派之所以不希望香港經濟向多元化良性發展,不希望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渠道和機會擴闊增多,目的就是要將「80後」、「90後」以至「00後」壅塞在人生困境之中,以激發他們的偏激情緒,培育「憤青」產生的土壤,使他們成為反對派的最大票倉,為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奠定社會基礎。
紓解香港青年「三高三低」困境
面對青年的人生處境和雙普選來臨,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確應深切了解青年面對的困難,回應他們的訴求,協助解決問題。
首先,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必須採取有效對策,加快擺脫香港產業單一化的困局,推動經濟轉型步伐、扭轉產業空心化和單一化局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實現經濟多元化,改變製造業北移內地後形成的結構性失業,解決香港青年就業問題,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向上流動的機會,以疏解香港青年「三高三低」的困境。在香港產業轉型的進程中,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必須推動香港與深圳的經濟融合,並將廣闊的珠三角變成香港的龐大經濟腹地,創造更多高增值、高收入的職位,香港青年才能得到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第二,本港財富分配機制素有問題,社會財富集中於利潤豐厚的地產行業,而其他行業的生存空間則愈來愈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產業一枝獨秀,昂貴租金幾乎成為了每項生意和店舖的最大成本。樓價高企,中產與年輕一代的怨氣飆升,堵塞了「80後」、「90後」向上流動的途徑,令他們無法實現人生計劃,包括結婚和生育。現行高地價和房屋政策已經不合時宜,政府在一般住宅市場推出的土地,須合理調整地價,規定發展商以「限價」或「限呎」方式增加上車盤供應,紓緩香港青年置業的困難。
重視青少年國民教育和交流
第三,胡錦濤主席來香港參加回歸10周年慶典活動時強調:「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這指出了壯大香港愛國愛港力量,培養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方向。特區政府和建制派應設立大範圍的「國情研習班」、「國情夏令營」,從「認知」、「情感」及「實踐」三個層面推動國民教育,讓香港青少年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況,了解國家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鼓勵青少年到內地認識祖國和體驗國情,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應結合兩地融合趨勢,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香港與內地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認識在兩地融合過程中香港青年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香港青年缺乏人生出路,根本原因在於香港市場規模有限,限制了青少年的發展空間。結合兩地融合趨勢推動國民教育,能夠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拓展他們的理想和事業。
建制派要爭取香港青年投下認同一票
值得注意的是,在爭奪香港年青一代的過程中,學校是重要的陣地。問題在於教師隊伍的大多數人長期以來被反對派透過「教協」所掌控。而「教協」與民主黨、支聯會是「三位一體」,「教協」成員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又是潛移默化,政治取向和投票傾向可想而知。回歸以來,建制派在這個領域的工作一直軟弱無力、被動挨打,差距未能縮小,劣勢有所擴大。結果,陶君行、蔡耀昌等學生領袖一畢業就成了反對派的「接班人」,其他適齡投票的青年學生不少成了社民連一類「激進民主派」的同路人,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立法會時新增的適齡選民大多數倒向哪一邊,將是左右大局的砝碼。建制派若在思路上缺乏憂患意識,方法上因循守舊,任由青少年為反對派所爭取、俘虜,肯定要犯歷史性錯誤,其付出的代價必將無法彌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