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關注「超齡子女」來港後的困難——希望與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24]     我要評論

陳義飛 新家園協會執行幹事

 我們再次呼籲特區政府不單單只做一件促使港人家庭團聚的好事,還要認真關注新來港人士的適應困難與需要,投入資源,令新來港人士適應和發展,對香港未來的穩定與發展是一種保障。

 中央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經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協商後,決定由2011年4月1日起,香港居民在內地「超齡子女」,可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與親生父母團聚。

 「新家園協會」作為一個專為新來港人士和準來港人士提供跨地域一站式專業社工服務的註冊慈善團體,自然對中央及香港特區政府上述體察民情、紓民解困的措施表示大力的支持,並將會在協會的服務方面全力配合,盡力協助新來港人士的家庭早日融入香港的生活,積極投入香港的建設。

體察民情好政策

 作為一種政策,規定的適用人士應當清晰無歧義的,但當比較內地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相關文件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新聞公布,發現他們所描述的適用對象,即「超齡子女」的定義有歧義。根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文件,香港居民在內地超齡子女,是指「在其親生父親或者母親於2001年11月1日以前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證時未滿14周歲的在內地子女。」顯而易見,根據公安部的規定,只要適用以下兩項條件的人士就符合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的資格:1.父或母在2001年11月1日前已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證;2.內地子女在父或母取得香港居民身份時未滿14周歲。但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於2011年1月14日的新聞公布,「超齡子女」就是指「這類在等候審批過程中超過14周歲的子女,即2001年11月1日前其親生父親或母親取得香港居民身份時未滿14周歲的人士。」香港政府的公布,除了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所述的二點外,還加上「在等候審批過程中」的規定。即是該香港人的子女除了要滿足第1和第2點外,還要加上曾經申請單程證的條件,才納入「超齡子女」的範圍。跟公安部規定的相比,香港特區政府對「超齡子女」的定義明顯是收窄了適用的範圍。

 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經多次協商而後有今次港人在內地「超齡子女」可單程到港定居的政策,很難令人相信是香港特區政府對適用對象的理解出現問題,會不會是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對適用對象只是作出原則的規定,實行起來有類似香港特區政府的附加條件?如果對適用對象的規定有差異,肯定造成混亂,引起不滿。所以,香港特區政府應與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統一有關的規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混亂。

 至於受惠「超齡子女」的人數,特區政府的估計是數以萬計;而有關團體、傳媒或學者的估計一般是介乎2萬到5萬之間,言人人殊。不過,由於影響符合申請資格的因素太多,很難有一個很具體的人數估計。不過,應不是每一個受惠的「超齡子女」,都會提出單程定居的申請。根據2001年11月1日前滿14周歲的情況推算,受惠的「超齡子女」的年紀應是24歲以上的成年人士,他們不少都己經在內地成家立業,近年內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好,要他們離鄉別井到香港定居,要考慮的因素會很多,所以最後決定申請到港定居的「超齡子女」應會少於合乎申請資格的人數。但是,我們還要留意到已申請到港定居的「超齡子女」的配偶和他們的子女其後都可以按家庭團聚的資格申請到港,這樣,最後因此政策而到港定居人數應會倍增。

 觀乎香港社會對「超齡子女」定居安排的反應,樂觀者有之,悲觀者有之。一些樂觀者相信有關政策對香港整體社會有利。他們解釋,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而「超齡子女」則以中年人為主,相信可以成為香港的「生力軍」,同時為人口結構帶來平衡作用。另外一些則認為由於香港經濟暢旺,失業人數減少,相信可吸納這些「超齡子女」。悲觀者則認為這批「超齡子女」到港後肯定會成為香港社會的沉重負擔,甚至依賴綜援生活,淘盡香港。

 過度樂觀和悲觀的觀點都無助解決問題。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問題、面對挑戰和尋求解決的方法。首先,這批「超齡子女」都是成年人士,大多都應已經就業,他們到港後就要面對就業、居住等問題。他們的學歷水平、技能能否適用香港社會就成為很大的重點,因為香港已經慢慢轉型成為高知識高技術和服務型的經濟體系,現今,年青、勤力等香港當年賴以成功的因素當然可以讓人養活自己,但要有充裕的收入和較好的生活,還要有高知識高技術等才能。

 其實,自香港特區回歸祖國後,就確立了香港永久居民的子女擁有居港權的政策,當時就有一大批成年「居港權子女」陸續到港定居。今次只是一些當年沒有居港權的港人內地「超齡子女」獲得到港定居的機會而已。「居港權」成年子女和「超齡子女」應有一定的可比性。根據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2009年第一季),曾接受中學教育的新來港人士由2004年的75.0%減少至2009年第一季的73.9%,同期曾接受大專或以上教育的比例則由10.5%增至14.6%;在2009年第一季曾在內地工作的新來港人士,18.8%曾在內地從事文員及售貨員的工作,另外13.5%則是農民、獵人及漁民;表示適應香港生活有困難的新來港人士自2004年開始,均維持在68%及以上。他們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工作(54.0%),其次是居往環境(31.8%)。如果新一批到港居往的「超齡子女」的自身背景情況跟上述的新來港人士差不多,他們到港後的生活、工作和居住的適應就不容樂觀。

 另外,新家園協會通過整理民政事務總署2000年至2009年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發現新來港參與勞動人士的家庭每月收入低於8,999港元的,十年來每年都維持在70%(詳細數字請參考附件一),而十年中全港家庭每月收入都在17,250港元至18,705港元之間。根據國際貧困標準:貧困線定於社會平均收入或社會中位收入的一半。即是顯示這十年來,每年都有近七成的新來港勞動人士及其家庭生活在貧窮之中。在香港這個現代化的大都會,這是一個令人非常遺憾和痛心的數字。新來港人士無法通過勞動擺脫貧困、改善生活,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善,容易造成家庭問題和隔代貧窮。

投入資源協助適應新生活

 新政策能促使港人家庭團聚是好事,而這批以中年人為主的「超齡子女」,也可能成為香港的「生力軍」,但不難理解對香港或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一般來說,能在接受教育階段時便來港,將更易適應香港生活,如年紀漸大才來港,可能在資歷、技能及職業取向方面難以重新適應。

 我們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提供資源為這批「超齡子女」提供跨地域的社會服務,包括內地服務及到港後的服務。內地服務為他們在提出單程申請前作出諮詢反提供香港生活資訊等資料,以令他們有足夠的香港生活資訊作出考慮和選擇,並作期望調整。經過細心謹慎考慮後才抉擇是必須的。具體的服務包括在內地或香港舉行諮詢會、設立諮詢熱線和在內地派發香港生活資訊手冊等。到港後,有關的服務團體需因應他們的需要,除了提供社會適應技巧、學習廣東話繁體字及職業技能等培訓課程外,也有各類家庭功能提升服務,例如家庭生活教育、個人輔導等,還有社區融入服務,例如社區導引,義工訓練等,讓這批新來港人士盡快適應和融入香港生活;另外,我們建議當局應增撥資源,尤其是增加撥員再培訓局的學額及放寬公屋申請資格等,以協助他們就業和居住。

 在此,我們再次呼籲特區政府不單單只做一件促使港人家庭團聚的好事,還要認真關注新來港人士的適應困難與需要,投入資源,令新來港人士適應和發展,對香港未來的穩定與發展是一種保障。

相關新聞
廿四味:黃毓民退黨一石三鳥 (2011-01-24)
指點江山:回應青年訴求 奠定普選基礎 (2011-01-24)
政經人語:年中申體育撥款「體育夢」再出發 (2011-01-24)
關注「超齡子女」來港後的困難——希望與挑戰 (2011-01-24)
井水不犯河水 要視乎如何表述 (2011-01-24)
大國角力 胡錦濤底氣足 (2011-01-24)
內地經濟的滯脹之憂 (2011-01-24)
香江透視:凝聚社會共識 取得中央支持 (2011-01-24)
政經人語:湯家驊爆料:黨魁梁選橫頭磡 (2011-01-22)
平等互利推動中美關係良性發展 (2011-01-22)
世紀風雲:中美關係拐點的挑戰 (2011-01-22)
吳志森迴避問題要害 (2011-01-22)
西方走廊:駐阿美軍不滿僅增兵1400人 (2011-01-22)
政客「發死人財」撈政治油水 (2011-01-22)
縱論香港:《蘋果日報》借機誣衊李嘉誠是打錯了算盤 (2011-01-21)
廿四味:「陶派」胸有成竹 「癲狗」四面楚歌 (2011-01-21)
把脈香港:吳靄儀調虎離山計 (2011-01-21)
胡奧會為中美關係開新局 (2011-01-21)
西方國家主權債務積累原因及啟示 (2011-01-21)
韓國駐港總領事館回應本報作者文章 (2011-01-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