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即將創刊,我對這刊物充滿期待,原因包括但不單止由於我認同關夢南的文學理念,而是更由於我對文學教育及其公共價值的認同。近十年間,香港的中學教育界、大學界以至公共圖書館等就文學的教育和推廣作出不少努力,中學和大學都辦過許多作家寫作坊,大學更多地以海外作家作「駐校作家」形式進行,也具擴闊學生視野的作用。
在教育建制的途徑以外,民間的方向實在不可缺少,事實上在教育建制重視文學教育以前,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前,香港文學一直就是在民間自發創立的園地中自發成長,青年作家自辦刊物,不靠導師,自發學習,透過翻譯引介西方現代文學,透過通信和朋友轉介而與中國內地作家和台灣作家交流,以至組織研討和出版等工作,其間的過程充滿民間自主自發的成分。
時代改變,方法當然不必一樣,這時代有教育建制投入更多資源,在中學和大學階段開始讓學生參加寫作坊和徵文比賽,當然發揮積極意義,但民間的角度仍然應該也可以透過編輯刊物來發揮建制以外的作用。二○○六年創刊的《字花》實際上已為香港文學從民間角度帶來建制以外的推進,在推廣以外,它也朝向一定高度的發展,以迄於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聚焦於中學生,它所能發揮影響力的幅員更廣,可從民間角度為中學文學教育注入鮮活、自由的風氣,與既有的民間力量如《字花》、《讀書好》、《文化現場》、《文化地圖》等刊物相輔相成,發揮另一股民間角度的文化力量,這力量不一定在於個別刊物,而是可以共同的。
|